杜甫,字子美,一號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稱杜少陵。其詩〈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餮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這是杜少陵在成都浣花溪畔草堂寫的一首詩,距今約一千二百五十年。詩題「客至」下有「喜崔明府相過」一語。
唐時尊稱縣令為「明府」,杜甫的母親姓崔,研究者疑崔明府可能是少陵的舅父。但推敲詩題、附注和詩趣,又覺不像,可能是表兄弟。
少陵此時約五十歲,此客可能是他表弟。縣令是不大不小的官,表兄弟是不遠不近的親戚,稱客、稱喜相過是不亢不卑的客套話。如此看來,這應該是一件不稀不奇的平常事。但在少陵「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經營下,卻能曲盡情意,寫成這首委婉動人的好詩。
首句點出自己居地環境清幽,第二句與「群鷗」往還,表示人鳥和好無猜(引用列子黃帝萹人鷗親和故事);以「春水」、「群鷗」擴大詩的意象,用「但見」標舉自我清高身分,出手即化平凡為高雅。可是又未便一意孤芳自賞,接下來乃以平實真誠的筆觸,寫出親切待客及賓主盡歡的景象。
第二聯第三聯都用「互文見義」筆法以強化語意。二聯,「花徑」不曾「緣客掃」而今為君掃,「蓬門」不曾為客開而今「為君開」。
三聯,家貧而且離市區遠,故盤「無兼味」(兩道以上像樣的菜),「樽」只舊醅(陳年粗酒)。這兩聯也回應首聯,居地清幽,交往淡雅。
結聯更有趣:「肯與鄰翁相對飲」一語,像是詩人自我表述,又像是徵求客人意見;最後直截了當決定並立即行動:「隔籬呼取盡餘杯」,何等樸拙爽快!既見當時賓主已半醉神色,更見「鄰翁」亦是性情中人,平時即與詩人很投緣,於是「隔籬呼」之即來,共同把餘酒飲盡。至此,客、鄰、主皆醺醺然已分不清山南山北和舍前舍後了!
這就是杜少陵敦親又睦鄰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