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公孫丑章句下〉
讀懂名句
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
名句故事
孟子雖然不好戰,但面對戰爭問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此處他所講的「天時、地利、人和」,便是打贏一場戰爭的幾個關鍵問題。在孟子的想法中,時機和氣候的有利,不如有地勢的有利,而地勢的有利,又比不上眾人的齊心協力。
所謂「地勢」的有利,就是指一個能擁有三層內城牆,以及七層外城牆的城池。而所謂「天時不如地利」,指的則是就算敵人搶占了好時機,或是趁好的天氣之日來攻城,但面對著如此固若金湯的城池,就算四面強攻,也著實很難攻破。
而「地利不如人和」,講述的則是另外一種情況;城池的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也不是不深,兵器和甲冑也非老舊駑鈍,糧草更不是不夠充足,但此城最終還是被攻破,而被破城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軍士及百姓的信心不夠,無法團結一致共同退敵,以致最終選擇了各自棄城而逃。
藉由這個推論,孟子講述了二層重要的道理,一則警示了在上位者應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之理深藏於心,二則表明了只要國家中的每個個體都能共體時艱、一致對外,必能不戰則已,戰無不克。
自然,孟子此說並不是由「兵法」的角度上入手,討論的依然是「人心」的問題,但是再高明的兵法,也必須交由人去施行,若施行者只是一群民心潰散的軍士,那就算孫子再世恐怕也只能徒呼奈何了。
新說名句
天、地、人三者的關係問題,古往今來都是人們所關注的。《荀子‧王霸篇》中曾說:「農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在這裡,荀子所指的「天時」指的是農時,「地利」指的是土壤肥沃,「人和」則是指人的分工。
到了孟子之時,所謂的「天時」指的是尖兵作戰的時機、氣候等;而「地利」是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人和」則指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等。
可以這麼說,荀子是由「農業生產」的角度來論述「天時、地利、人和」的問題,並且他也沒有區分這三者之中重要性的先後,而是三者並重,缺一不可。孟子則不同,他主要是從「軍事」角度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之間關係,並且還明白無誤地指出在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人和。
到了今天,再談起「天時、地利、人和」時,大部分的人皆將這三者視為「成功」不可缺的要素,並且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在這三個要素完全發揮作用時,成功才會來到眼前。而事實上,在國外也有類似的語句:「An ounce of luck is better than a pound of wisdom.(聰明才智,不如運氣)」只不過在這裡,對於運氣的看重更甚於一個人的聰明才智。
二○○四年奧運「跆拳道」金牌選手陳詩欣在接受某女性雜誌採訪時,曾經這樣說過:「對不再比賽的我而言,奧運是個美麗的回憶,當我在頒獎台上把手放下的那一刻,我就告訴自己,我還是陳詩欣,一切沒有不同。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對榮耀抱持平常心。」雖然謙和地將自己「前無古人」的好成績歸功於「天時、地利、人和」,但陳詩欣榮耀背後的努力與奮發、辛酸與淚水,也絕對是真實的存在。
就像前人所說:「機會永遠只留給準備好的人。」由這個例子看來,我們若真的希望在某一個方面獲得成功,個人的努力是絕不可被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