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畫像〉1634年油彩、畫布 67×54公分 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扮作花神的莎絲姬亞〉1657年 油彩、畫布 100×92公分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女性是林布蘭創作中不可或缺的題材,〈扮作花神的莎絲姬亞〉中,他讓嬌妻莎絲姬亞入畫,頭戴花冠、手持樹杖,儼然是象徵女性之美的花神代言人。左手輕覆微隆的腹部,溫柔的臉上掛著寧靜的微笑,在林布蘭眼中,懷著身孕的妻子,是個幸福又滿足的花之女王。
巴洛克的力道
「巴洛克」的原義是「歪曲的珍珠」,充滿獨特叛逆、不守規矩的意思。藝術史家將十七世紀的歐洲藝術稱為「巴洛克風格」,這時期的藝術一反文藝復興的平靜、含蓄和平衡,極盡所能地表現戲劇效果、豪華生動與誇張熱情。
巴洛克藝術,承襲了文藝復興後期的矯飾主義,並開啟了十八世紀的洛可可藝術,忽略現實法則、充滿綺麗幻想,大膽地融合各種藝術形式,忠實反映了當時歐洲動盪、不安而豐裕的局勢。
以浮誇為取向的巴洛克藝術,是一種打破理性、寧靜、和諧的激情藝術,藝術家以活潑的律動感、鮮豔的色彩、自由的筆觸,營造出激昂的情緒與戲劇化的效果,並大膽運用光線明暗的強烈變化,增加畫面的立體感、層次感。
活力與變動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藝術家追求堆砌、雕琢之美,竭力展現畫面的立體感與空間感,奢華繁複而深具節奏的畫面,經常陷入眼花撩亂、目眩神迷的境地。
林布蘭 (Rembrandt van Rijn, 1606~1669
巴洛克風格 )
林布蘭生於荷蘭萊登城,當時戰爭結束、社會繁榮,新興資產階級熱衷收藏小幅繪畫,荷蘭美術公會因此成立。醉心於繪畫的林布蘭,1632年定居阿姆斯特丹並開辦畫室,作品〈杜爾普博士的解剖學課〉,讓林布蘭知名度瞬間大增。
年輕時期的林布蘭,筆下洋溢著熱鬧華麗、色彩鮮明、充滿戲劇性的巴洛克風格,光影的轉換突兀顯明,畫中人物猶如舞台上的演員般誇張生動。之後,他逐漸師法自然,降低戲劇性、消弱光影對比、統一色彩調性、追求真實原貌,創造出絲絨般的柔軟氛圍,讓畫中人物在質樸中散發雋永氣息。
具有「光的畫家」之稱的林布蘭,1642年人生急轉直下,曾經是荷蘭最負盛名的畫家,卻走入窮苦潦倒的窘境,最後一無所有地離開人世。在林布蘭的一生之中,畫下高達百幅的自畫像,從這些令人充滿好奇的自畫像,不難發現晚年孤寂的林布蘭,醉心於探索內心世界。
(《盡情瀏覽100位西洋畫家及其作品》‧華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