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去了一趟河南,與當地書法界的幾位朋友見面,會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夏京州、書法家楊權國及傳拓高手李仁清、閻俊傑等人,俊傑兄熱情招待我等赴鞏義、龍門、洛陽、嵩山及青龍山等地,參觀書法碑刻及石窟等古蹟。

某日前往嵩陽書院,因駐足書院時間過久,而錯過一睹〈中嶽嵩高靈廟碑〉的真容,為此行留下遺憾。返回河南鄭州時,好友仁清兄得知我的抱憾,於是贈我一幅他親手拓的〈中嶽嵩高靈廟碑〉拓片,以彌補心中的遺憾。
此碑無立碑年月,碑文記述泰常八年(四二三)十二月,寇謙之來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向北魏皇帝及貴族們宣傳他的新道教,在其強力說服下,終於使皇帝拓跋燾接受符籙,率先成為天師弟子,也確立「新天師道」為國教,並奉寇謙之為師。此後,北魏每位皇帝登基,都要親臨道場接受符籙,列入國家制度。
雖然,新天師道已經成為過去,卻留下道教在歷史上的第一座豐碑,使後人得以看見當年是祭政一體的盛況。
《寰宇訪碑錄》認為此碑是北魏太安二年(四五六)立,碑文由寇謙之弟子魏太武帝的大司徒崔浩撰文,弟子楊龍子造立。具有極高的歷史與文化價值,為歷代金石家所看重。
此碑擬寇謙之所書,由於風化侵蝕和人為破壞,剝落大半,現僅存五百餘字,書法風格稚拙而古樸,字體介於隸楷之間,非隸非楷,隸正交雜,巧拙互生。結構錯落有致,不拘大小,得自然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