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發揮媒體真善美的力量豃座談會中,星雲大師(中)和王健壯(右起)、張作錦、趙怡、李瞻、張國良等得獎人,一起分享媒體經驗與看法。圖/記者杜荷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第二屆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得獎人昨天齊聚佛光山台北人間大學,傳媒學者李瞻、張作錦、王健壯和張國良針對「如何發揮媒體真善美的力量」座談會討論熱烈,從學術、各國比較、新聞獎反思、社會事件、歷史演進切入,與會者聽得意猶未盡。
創設政治大學新聞博士班的李瞻教授,引用史丹福大學教授所言:「新聞自由很重要,但若不負責任,社會的危害無以計數。」
李瞻舉聯合國砸錢邀三十六國檢討傳播政策卻沒有結果,指出媒體該走文化事業,可容許少篇幅廣告的部分商業,但不能變成純粹商業,他建議效法創辦大公報的張季鸞,並建立少播廣告的公共電視,把廣告收入留給印刷媒介,共存共榮才會有好未來。
聯合報前社長張作錦拋出的反思更是震撼,他直言,新聞界人得到新聞獎不一定是好事,張季鸞辦大公報時沒有得獎,因為他們有的是更多抱負,拚命帶社會與人民向前走,現有新聞獎繁多,目的是告訴大家他們做得特別好,還是不好需要督促?如果是後者,新聞獎舉辦這麼多年,新聞人進步了嗎?
張作錦說,羶色腥不可怕,八卦刊物發行量大,不見得有影響力,只要有公正的大報存在,讀者就不在乎情色八卦;他還認為,台灣媒體的問題不在八卦亂象,在無法發揮公道力量,他舉要燒好菜就得有好廚子為例,指出道德教育對新聞工作者的重要性。
近來大陸輿論的焦點是一酒駕男在河北大學校區撞飛兩學生,一死一重傷,下車第一句話:「我爸是李剛(公安局副局長)!」隔天父子倆上央視懺悔,期待減輕刑責,媒體公器維護的竟不是受害者,反倒是強權;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國良認為媒體亂象兩岸都有,也都能另闢話題,因為要思考的實在太多。
中國時報前社長王健壯提出大哉問:「現在有完全的新聞自由,新聞尊嚴因此提升了嗎?現在報紙版面多,有百來頻道,新聞更好看了嗎?影響力更大了?政論節目應是幫助觀眾了解議題,結果看完了反而更糊塗?顯然台灣媒體雖然進步,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王健壯說,過去新聞「立言無所苟」,現在媒體卻不思考自己背負著社會信託的實踐責任,若再不反省,等到數位匯流時代,沒有明確的新聞守門人,社會問題將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