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衛生署連續對醫院兩大「財源」開刀,一是禁止收取「指定醫師費」等九項不受健保規範的收費項目,一是認為「VIP門診」醫院既然自己賺,就不應再向健保伸手,VIP門診應改為全自費。由於衛生署長楊志良態度強硬,醫界回應指楊志良「獨裁」。由於事涉健保資源分配及民眾就醫權益,衛生署及醫界都應回歸理性,審慎處理。
衛生署明令禁收的九項健保不給付、而醫院「巧立明目」收取的費用包括轉床費、磨粉費、住院取消手續費、加長診療費、提前看診費、檢查排程費、預約治療檢查費、指定醫師費及掛號加號費。細看這些費用不難發現,有些實在令人匪夷所思,磨粉費、取消住院,不是醫事人員領薪水該做的事,就是電腦輕易可以處理,不應額外收費。如檢查排程,目前有些醫院的不必要檢查已經過多,而排程完全操控在醫院手中,民眾根本沒有置喙的餘地,再收費顯然過份。
引起醫療院所最大反彈,行文衛生署抗議的則是「指定醫師費」,這項費用是民眾在掛號或住院開刀時,只要多繳一筆錢,就可以指定名醫負責。這項費用各醫院收費標準不一,由幾千元到三、四萬元都有。
醫院之所以反彈主因是,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收取這筆費用沒有什麼不對。有些民眾,尤其是需要剖腹產的孕婦,也多半心甘情願出個幾萬元,由自己信任的醫師主刀。這裡面固然有雙方供需的因素存在,但全省二十三縣市中,只有台中縣市、新竹市、南投及彰化縣收指定醫師費,台北市是個案處理,可見絕大多數縣市沒有這個需要。由比例原則看,醫界反彈禁收並沒有充分理由,而部分民眾的就醫也可以經由輔導來加以改善。
醫界反彈的另一個不能說的秘密是,指定醫師費是醫院重要業外收入,通常由醫師和院方依比例分配,也是大牌醫師高收入的主因。衛生署明令禁收,是明顯擋人財路。
衛生署長楊志良點名的台大醫院設立的景福門診等VIP門診,則因掛號費自千元起跳,完全是服務企業大老闆、政治人物、影視名人的特權門診。醫院左手收高額掛號費,右手又請領健保,令楊志良屢次直言看不下去,而意欲整頓。
只要稍微仔細看一下衛生署禁收和楊志良反對的項目就可以發現,衛生署反對收取的項目,都有合理使用醫療資源,消除特權的目的。指定醫師費、提前看診費、VIP門診都是一種付錢就可以取得更好的醫療照護的行為,這是透過制度把貧富階級的就醫人權落差合理化,是不應該亦不允許的階級化行為。
有人認為取消了指定醫師費,等於是鼓勵收紅包死灰復燃。如果此說屬實,則更反映了醫界的沉痾,更需要衛生署大力整頓,而非讓醫院藉收取指定醫師費,繼續加強形塑「名醫現象」。
醫院巧立名目收費不只是將病人階級化,也更醜化了醫者懸壺濟世的形象。社會不能要求每一家醫院,每一個醫師都是不求回報的聖人;但醫療主管官署不容許這些漏洞藉制度而存在,為所當為,應獲得全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