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每隔兩年舉辦的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今年首度在台舉行,由政治大學主辦,兩岸五十四所大學、二十二位校長與會,這也是今年九月陸生三法通過後,兩岸高等教育學府首度齊聚一堂,毫無疑問的,「擴大兩岸學術交流」是校長的共識,都希望兩岸官方能快速打通法令限制,讓學術像經貿一樣快速交流合作。
前行政院長、國家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也指出,中華文化是兩岸最大公約數,建議以此當成兩岸交流的切入點。
身兼中國高教團團長的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表示,與兩岸經貿相比,兩岸學術交流明顯落後,但兩岸關係已逐漸步入和平發展階段,是創造學術交流最佳環境,「兩岸的大學都等著大展身手。」
二○一○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昨天在政治大學召開,二○○六年在福州、二○○八年在廈門舉辦,今年首度移師台灣。台大校長李嗣涔有感而發地表示,上一屆到廈門大學參加會議,曾許下心願,希望兩岸相互承認學歷,這心願已經在九月達成,希望未來能夠加速並擴大兩岸學術交流。
人大校長:
制度化機制最迫切
紀寶成在致辭時強調,推動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希望未來可以更制度化、常軌化,擴大學生互換、教師互訪及學歷承認,他認為,目前最迫切的是,由兩岸建立制度化機制,讓大學交流有個可依循的規則。
廈大校長:
學歷不溯往待商榷
但根據目前教育部規畫,民國八十一年至今取得大陸學歷的台灣人,須經過學歷甄試才能被採認,對此,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認為,北京大學已存在幾十年,三年前取得的學歷與今年取得學歷的學生都具備相同水準,台灣不溯既往的政策有待商榷,應該都承認這些學生,畢竟他們都經過大陸高校嚴格訓練,台灣教育部不用擔心品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