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長廊】三句半

王兆貴 |2010.11.02
1419觀看次
字級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政海拾零》中,記述了上個世紀中期毛澤東的一段軼事:當年,毛澤東經常參加中南海周末舞會。有一次,他和幾個歌舞團演員分別跳舞,其中有個小演員叫朱立剛,另一個小演員叫王君苗,是獨生女,深州人。河北深州盛產水蜜桃,當年曾為皇室貢品。於是,毛澤東就以深州水蜜桃為名,隨口念出一首打油詩:「深州水蜜桃/獨生一根苗/遇上朱(豬)八戒/吃了。」

毛澤東即興所念的這首打油詩,就是當年說唱文藝舞台上風行一時的「三句半」。這種曲藝形式表演者只須四人,前三位表演者依次說出一句五至七言的韻白,第四位表演者則用兩、三個字的韻白收場。如此數個回合,表演方告結束。由於前三位各說一句,最後那位只說半句,所以稱作「三句半」。

表演的諧謔效果,全在最後那一位表演者的韻白上,雖說只用兩三個字,卻生動俏皮,滑稽好笑。由於這種曲藝形式饒有風趣,一時間頗為盛行。

原以為「三句半」是近代的發明,經查考得知,這種曲藝形式古已有之,不過那時不叫「三句半」,而叫「十七字詩」。

明武宗正德年間,有個人好作十七字詩,不論看到什麼都能出口成章。當時大旱,太守為民求雨無果,他就作詩嘲笑說:「太守出禱雨/萬民皆喜悅/昨夜推窗看/見月!」

太守知道了這件事,就讓人把他抓來,訓斥說,你不是善於作十七字詩嗎?現再試作一首,如果作得好就放了你。太守別號「西坡」,那人就以「西坡」為題,隨即吟道:「古人號東坡/今人號西坡/若將兩人較/差多!」

太守聽後大怒,令人把他責打了十八大板。板子打完,那人又吟誦出一首來:「作詩十七字/被責一十八/若上萬言書/打殺!」

太守聽了,哭笑不得,判他誹謗,發配到鄖陽,其娘舅來給他送行,兩人相持不住,都流下了眼淚。觸景生情,他又吟道:「發配到鄖陽/見舅如見娘/兩人齊下淚/三行!」原來他娘舅是個獨眼龍。

「十七字詩」屬於徘諧詩體,前三句莊重嚴肅,後一句雖然只有兩個字,但結構突兀,機鋒驟現,幽默詼諧,頗有「畫龍點睛」之妙,尤受老百姓所喜愛。後來,這種變體詩最終發展成為一種順口溜式的民間曲藝形式,即人們通常所說的「三句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