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政海拾零》中,記述了上個世紀中期毛澤東的一段軼事:當年,毛澤東經常參加中南海周末舞會。有一次,他和幾個歌舞團演員分別跳舞,其中有個小演員叫朱立剛,另一個小演員叫王君苗,是獨生女,深州人。河北深州盛產水蜜桃,當年曾為皇室貢品。於是,毛澤東就以深州水蜜桃為名,隨口念出一首打油詩:「深州水蜜桃/獨生一根苗/遇上朱(豬)八戒/吃了。」
毛澤東即興所念的這首打油詩,就是當年說唱文藝舞台上風行一時的「三句半」。這種曲藝形式表演者只須四人,前三位表演者依次說出一句五至七言的韻白,第四位表演者則用兩、三個字的韻白收場。如此數個回合,表演方告結束。由於前三位各說一句,最後那位只說半句,所以稱作「三句半」。
表演的諧謔效果,全在最後那一位表演者的韻白上,雖說只用兩三個字,卻生動俏皮,滑稽好笑。由於這種曲藝形式饒有風趣,一時間頗為盛行。
原以為「三句半」是近代的發明,經查考得知,這種曲藝形式古已有之,不過那時不叫「三句半」,而叫「十七字詩」。
明武宗正德年間,有個人好作十七字詩,不論看到什麼都能出口成章。當時大旱,太守為民求雨無果,他就作詩嘲笑說:「太守出禱雨/萬民皆喜悅/昨夜推窗看/見月!」
太守知道了這件事,就讓人把他抓來,訓斥說,你不是善於作十七字詩嗎?現再試作一首,如果作得好就放了你。太守別號「西坡」,那人就以「西坡」為題,隨即吟道:「古人號東坡/今人號西坡/若將兩人較/差多!」
太守聽後大怒,令人把他責打了十八大板。板子打完,那人又吟誦出一首來:「作詩十七字/被責一十八/若上萬言書/打殺!」
太守聽了,哭笑不得,判他誹謗,發配到鄖陽,其娘舅來給他送行,兩人相持不住,都流下了眼淚。觸景生情,他又吟道:「發配到鄖陽/見舅如見娘/兩人齊下淚/三行!」原來他娘舅是個獨眼龍。
「十七字詩」屬於徘諧詩體,前三句莊重嚴肅,後一句雖然只有兩個字,但結構突兀,機鋒驟現,幽默詼諧,頗有「畫龍點睛」之妙,尤受老百姓所喜愛。後來,這種變體詩最終發展成為一種順口溜式的民間曲藝形式,即人們通常所說的「三句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