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改或蘇花高 利用災情鼓動 脫離理性討論 須經專業評估 再作決策
梅姬颱風與東北季風的共伴效應,暴雨下出了蘇花公路不安全的老問題,花蓮有萬人今天要到總統府為蘇花改請願,吳揆昨天到花蓮溝通,重申「環評通過,一定蓋」,但也有人認為,蓋蘇花高才能讓花蓮人有條安全回家的路。
蘇花改已是勢在必行,只是要如何兼顧環評及工程專業,還需要交由專家學者規畫和執行,所以吳揆堅持要通過環評,而且要不要蓋蘇花高,爭議頗大。
不過我認為,不論蘇花改或蘇花高,最可怕的是「科學理性至上的人定勝天精神」氾濫,好像只要蓋了蘇花改或蘇花高,就能克服環境或天氣問題,給民眾安全的路;但安全的路未必安全,根據統計,蘇花公路目前的高肇事率,主因駕駛人違規,並不是公路的環境不安全。
所以,無論支持或反對興建蘇花改或蘇花高,應該理性而透明公開的討論,交由可信任、公正的專家學者評估並作決策。
遺憾的是,這個問題逐漸脫離了理性討論,走上民粹主義,特定政治人物利用民意、輿論對蘇花公路災情的不滿和憤怒,把自己立場和想法無限上綱到絕對正義,支持的人就是道德上站得住腳,環評環保及反對的人士則被妖魔化,是該被消滅的妖魔鬼怪。
國家治理是非常複雜的專業,每一項重大工程的設計與推動,都需要龐雜的專業知識也都會有人得利或損失,正因為如此,就得在資訊透明公開的前提下理性辯論,釐清利弊得失,再作出決策,以求有效降低、控管風險。
如果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被少數人利用民粹式的正義強渡關山,不顧環評地通過興建蘇花改或蘇花高,萬一工程品質並不能保證有一條安全的路,或用路人依然違規而導致肇事,責任該由誰承擔?
更可怕的是,如果因為民眾的憤怒,就可不顧國家的公共工程、發展建設制度,那將來每項重大工程案都會如法炮製,那以後誰還在乎環評,只要誰想蓋什麼工程,就去鼓動民意,製造民粹式正義,強渡關山地通過,長此以往,台灣的民主法治將蕩然無存,國土恐怕只會更脆弱,天災來時,百姓將得承受更多痛苦。
中島(台北市/環境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