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紙風車「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將於建國百年邁向第二哩路,構想來自開展第一哩路時,主動發起小額募款的十多個鄉鎮民眾。紙風車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感動地說:「那都來自在地認同與情感,和政黨、政治無關。」
李永豐表示,這些年他看到不少地方人口外流嚴重,然而總有些人心繫故鄉,「如果能讓演出成為當地的盛事,不但可喚起民眾的在地認同,也能朝文化平權邁進。」在屏東林邊,有國小老師在課餘扮成三明治廣告人,沿街勸募十個月;在雲林崙背,有讀書會廣召會員捐募,再擴及親友。李永豐認為,這都是在地人「知覺到為家鄉做點事」的證明。
在彰化二林,還有國中老師在調離之前,想到以紙風車演出,作為送給鄉親和孩子的告別禮,於是天天在課後掛著識別證募款;她積極拜會認識與不認識的家長,也走進立法委員辦公室、圖書館館長辦公室,不到三周居然募得十七萬元。
雲林西螺例子更經典,一位中醫師自費印製海報,發起每人兩百元小額捐款,結果紅豆餅阿姨、超商店長等社區民眾都熱情幫忙宣傳,很快達成一千七百五十人的募集目標。後來西螺演出第二場,也是靠水電工、修車師傅等十位小人物發起募款,同樣喚起上千人支持,一年後圓夢。
李永豐期待「第二哩路」發揮「鄉鎮間彼此遊說」的擴散效應,也在第一哩路出現過。當時西螺已看完戲,發現隔壁的二崙還沒看戲,乾脆幫忙串連;接下來,二崙幫崙背,崙背幫古坑……雲林就這樣成為台灣首個完成所有演出的縣。
貢寮和澎湖七美,甚至隔海串連。去年六月,貢寮人發起的「澳底紙風車」還沒募好款,見澎湖七美已募到舞台經費,就差運費,竟先放下募款大計,主動幫七美宣傳;七美圓夢後,也回饋幫忙鼓吹,讓澳底在三個月後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