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偏鄉與原民教育不是口號,無論是政府、全國性社團或企業,都不斷挹注資源,但在台東縣,能發現每個偏遠的村落都冒出在地人發起,名為譗書屋豃的據點,在閱讀風氣下降、書店經營不易的今日,他們在偏遠鄉鎮開闢書屋的意義何在?
本周公益版報導台東知本的譗美麗書屋豃和泰源部落的譗泰源書屋豃,告訴大家,書屋其實是個改變原民貧困生活的轉捩點;它不以營利為導向,隨時可能面臨倒閉,但在了解是怎樣的人、基於何種理由、堅持而成立書屋後,相信社會大眾不會輕易讓這些書屋草率地從學童生活中消失。
每天放學,台東知本總有許多學生在街上遊蕩,樂觀適性的原住民父母似乎不大會管教孩子,看在泡沫紅茶店老闆粘肇元的眼裡特別擔憂,怕孩子發生意外,也擔心引起社會問題,於是創辦了「美麗書屋」。
粘肇元只有國中畢業,太太潘宣尹高中肄業,但太太非常喜歡閱讀,她說:「因為小時候沒有太多機會念書,所以現在特別愛。」受到太太文學氣息的薰陶,加上對弱勢孩子的心疼,他們打造書屋,讓孩子有地方去。
大專生來課輔
也助獨居長輩
台東知本的美麗書屋,做的事可多了。他們招募義工協助帶小孩,幼稚園、小學放學的小朋友可以到書屋看繪本,也能聆聽參加台東故事協會、到處為孩子上繪本教育的潘宣尹說故事,而成績優秀卻家庭清貧的國中生到大專生,也能到書屋打工,為小朋友課輔,一舉兩得。
若發現哪個小朋友有經濟困難或家中有失能老人、社區有獨居長者,粘爸就幫忙尋找資源或通報社福單位。
潘宣尹說:「雖然有些家庭是經濟弱勢,然而衣食並不缺,這裡真正缺的是知識,知識學養並沒有普及到台東;閱讀不受重視,孩子依舊只被學校和家長逼著提高成績。」為了營造閱讀風,夫婦想方設法吸引孩子到書屋,例如成立搖滾樂團、森巴鼓隊,未來還有單車活動。
缺錢是近一年的事。水電要錢、慰勞辛苦的義工媽媽要錢、幫助弱勢家庭也需要錢,雖然很多愛心人士會捐書,太太也買了很多書回家,但書架都是粘爸自掏腰包買的,由於經費短缺,所有裝潢由他一手包辦,義工朋友也遠自台北來協助學校老師並帶學生彩繪,歷時三月才完工。
辛苦發展3年
進入轉型階段
書屋裡什麼都缺,缺印表機、缺書、缺文具、缺運動器材、缺演奏工具,所以粘爸在部落格上總是張貼著「募集」字樣的文章,儘管大型的、全國性的民間團體如伊甸基金會,捐了十五輛二手單車給他們,但粘爸無奈地說:「輪胎磨損很嚴重,沒有安全帽、護膝、護肘,總不能讓孩子出意外吧?」森巴鼓樂器更是不足,四個社區輪用,輪到練習必須等到一年,等鼓來了,孩子不是興致全無,就是到別的社區去了。為了找回孩子的興致,他們時時刻刻都在想對策。
然而發展三年的書屋,已到了需要轉型的階段。粘爸說,離書屋六十公尺不到的地方,出現了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舉辦的專案機構,專為國中小弱勢學生課輔,還有點心吃,原本每晚都有幾十個小朋友會到書屋看書,現在固定的孩子只有三位。
粘媽說:「小朋友閱讀課外讀物,無法受到家人支持是最可惜的,經過故事協會和學校協調發現,只要老師願意支持,學生媽媽願意先了解閱讀對孩子的重要性,就能讓全家跟著閱讀。」雖然來的孩子少了,不過他們認為,只要為小朋友好,誰做都一樣,希望政府專案能夠持續。
改變服務對象
兒童轉為大人
在經營困難的處境下,粘媽潘宣尹決定改服務對象,由兒童變為大人,成立媽媽讀書會,營造閱讀環境,讓親子互相影響;樂團的團練室將變咖啡屋,提供弱勢青年打工實習或自創品牌。
美麗書屋艱困經營,粘家生活也成問題,但粘媽卻爽朗地說:「生活不苦,努力工作才能生存是天經地義,在這之外,多為社區做點事雖然是個挑戰,但老天垂憐,每逢絕境必定逢生。」
在他們四處張羅經費的時候,網友看見了,用揪團的方式提供物資,茉莉二手書店更贊助一年的房租,粘媽豪氣干雲地講:「堅持理想不妥協,嘗試看看這樣的經營能不能衝破藩籬;不相信真正有做事的人,老天會沒看到!」部落格上每張記錄孩子笑容的照片,也都是愛心人士捐贈的相機拍攝的。
粘爸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chih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