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語典故】半路出家

心文 |2010.10.21
833觀看次
字級

出家,又稱出塵。是指發菩提心,捨離父母親眷、放下在家的世俗雜務,過著清淨的修道生活。由於佛教認為在家有諸多的煩惱,為了能斷除煩惱、繫縛而遠離家庭生活,以便專心於沙門之淨行。何謂「沙門」呢?佛世時,泛指婆羅門以外的出家修行者(包含佛教),如盛極一時的六師外道,故「沙門」非佛教專有之稱。

  《長阿含經》提到,能夠「捨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逢苦不慼,遇樂不欣,能忍如地,故號沙門。」然而佛教東傳中國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故「沙門」、「出家」遂成了佛教的專用語。

出家,亦為佛陀八相之一,即「逾城出家」,係指悉達多太子為尋求解脫生死輪迴之道,斷然捨棄豪貴的宮庭生活,於深夜離開王城,在城外一樹林中自斷鬚髮,開始了出家修行的生涯。因此,後世以佛陀「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為出家的最佳典範。尤其佛陀證悟後,也回到故鄉,為父親淨飯王及族人開示,並使淨飯王在年老命終前,因佛陀的再度開示,得以往生淨居天。而舍利弗也在他涅槃前,度化信奉外道的母親成就初果。

所謂「半路出家」,原指佛教徒中途棄俗出家,非從小就出家之意,佛典中提到舍利弗「從佛出家」即是一例。

  舍利弗初從外道學法,但無法盡得解脫之道。有一天,他在路上遇見馬勝比丘端正的威儀,行止安穩,敬仰之心油然而生,遂問他「師從何人?學習何法?」馬勝比丘乃告以佛陀所說的因緣法,並說偈言:「諸法因緣生,是法說因緣,是法因緣盡,大師如是說。」當下便遠塵離垢,證得初果。

現今一般用語多以「半路出家」轉喻為中途轉業改行,由於不是自始即從事該業,故也含有技藝尚未專精之意。因此,對於看破紅塵的「半路出家」,與因故而中途改行的「半路出家」,是兩種迥然不同的境界。前者讓人感到心生崇敬,後者則令人覺得術業不專而含有鄙視之意。故使用本成語時,當詳加區分所指情況才不致貽笑大方!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