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引發新一波資金狂潮,全球貨幣戰爭一觸即發,貿易保護主義的隱憂接踵而來。美國財政部十五日宣布延後公布國際經濟及匯率政策報告,但同時啟動對中國清潔科技有關政策與措施的三○一調查,雙方貿易戰火再起。
美國日前公布八月對中國貿易逆差達二百八十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再度引發美、中兩國官員針對匯率問題一番唇槍舌劍。美方認為,中國在施行外匯管制,人民幣匯率被嚴重低估,中國外匯存底累計高達二兆六千億美元,就是最明顯的證據。中國官員則反駁說,美國不應把本國失業及經濟成長的關鍵問題丟給其他國家,人民幣匯率不應成為代罪羔羊。
美國由於經濟復甦力道遲緩,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議題成為期中選舉的焦點。由於財政政策已經用盡,利率又降至接近零利率,聯準會下一招準備再次啟動量化寬鬆措施,大量印鈔票解決眼前困境。
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總裁史特勞斯康警告各國不應把匯率當作武器,如此將引爆貨幣戰爭,嚴重傷害全球經濟的復甦,但各國央行各有盤算。追根究柢,這場貨幣大戰的導火線來自美國,聯準會大量印鈔票的結果,使得美元大貶,資金轉向新興市場,更使得各開發中國家央行面臨干預不干預的難題。
熱錢來襲,亞洲各國貨幣均面臨強勁升值壓力,包括日本、南韓、台灣等央行先後出手干預,大家都擔心貨幣升值太快會傷害出口的競爭力。巴西已宣布對外資課稅的稅率提高一倍,泰國也開始對外資課重稅,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抵擋熱錢的攻勢。但干預的成效似乎有限,儘管日本花數百億美元進場干預且宣布重回零利率,但日圓兌美元匯率仍持續升值,並創下近十五年新高。
其實,央行的干預是要付出代價的,央行進場買美元之際,釋出大量的本國貨幣,使得資金更加浮濫,不僅抵銷先前升息擬達到的效果,也埋下日後通膨的種子。更糟的是,如果沒有國際的聯合行動,一國片面的干預經常是徒勞無功,最後以失敗收場。
面對熱錢,央行步步為營,今年以來新台幣匯率升值幅度遠低於亞幣,也比主要競爭對手國韓元升值幅度來得低。回顧前一波亞洲金融風暴時期,新台幣匯率由二十八元貶破三十元關卡,儘管台灣的經濟體質已大幅提升,競爭力也大有改善,但目前新台幣匯率還不如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前的水準。在全球貨幣戰爭的危機陰影籠罩下,央行的運籌帷幄仍必須以全民最大利益為首要考量。
這回美國財政部決定延後公布匯率報告,同時肯定人民幣自九月初以來加速升值,並期許中國持續推動改革,對全球經濟的均衡做出重大貢獻,巧妙化解可能的風暴,算是相當理性的作法。然而,要真正化解危機,仍必須依賴國際間的合作,十一月中旬即將在南韓召開的二十國集團會議,提供各國領袖一個協商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