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的NGO雖然叫非政府組織,常與施政的一方起衝突,但NGO並非扮演與政府對立的角色,而是與譗不公義豃相對立,譗非政府豃一詞的意涵在於,希望財務和發展方向不由政府主導,才能為弱勢發聲。日前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等NGO和桃園縣政府合作,為老人舉辦幸福餐會,實是符合NGO的存在目的:彌補政府不足。餐會點出老年生活面臨的狀況。
本周公益版以餐會切入,揭露長輩需求,提供民間團體與政府作為服務方向的參考。
「與其享受寂寞的自在,不如學習當一位快樂的老人。」佛光會員從志願服務中找到健康、快樂,老人當義工,竟比被服務的長輩還要幸福。
桃園縣政府在九月二十八日和十月十三日分別舉辦「老人社區關懷據點成果展」與「重陽敬老幸福餐會」,強調政府營造好的老人福利制度的同時,也點出醞釀這樣的環境需要更多民間公益團體的合作,為了龐大而擁有願意照顧長者信念的人力,縣政府選擇和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和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合作。
70歲以上人力
僅佛光山具備
這場餐會意外反映了老人諸多需求,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朱唐妹表示,長者平日只在家中接受送餐服務,雖然社區發展協會扮演了培訓技藝的重要角色,但獨居老人與失能者卻很難被照顧,少有娛樂,因此在九九重陽節,要多一點驚喜、多一些重視;在地協會老人義工很多,是桃園縣的特色,而具備大量的、願意以七十歲高齡服務更年長者的義工,只有佛光山有。
讓獨居長輩享受一頓佳肴,有老歌演唱、縣長送禮,背後需要一百五十位以上的義工人力才能完成,例如佛光會大溪二分會的會長廖本能,就開車接送長者到飯店;一早集合完畢,馬不停蹄地出車,餐會未結束,有的長輩想回家午寐,廖本能二話不說,立刻去開車,三位義工和醫院護理人員協助他們就位,可說是「長輩吃的安心,義工時時戒備」。
認同利他信仰
願意分享付出
許多在地婦女會拜訪獨居老人時,往往濃妝豔抹、珠光寶氣,送完禮盒,拿著掃具做秀,待媒體拍攝結束就離開,但敬老餐會本身沒有過多新聞價值,每位服務長者的義工若非穿著義工背心,絕對分不出誰才是需要被服務的。朱唐妹指出,服務老人的佛光義工,平均年齡七十至八十歲,很願意用愉快、分享的心情照顧長輩,是因為有「利他信仰」的緣故。
慈悲基金會服務長輩的項目很多,義工各有體會。義工薛玉華第一次踏入仁愛之家,才知道長者是為了不增加家人經濟與心理負擔,或是因重病,家人無法照料才入住;體諒與無奈摻雜其中,從此對老人有新的認識。義工陳耀珠也說,從金融界退休後,本來計畫一個人環遊世界,因緣際會下,她擔任佛光會分會長,參加技藝班,比手語、玩團康、貼撕畫,作品還集結成冊、分享親友,比從前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