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廣西靖西縣新靖鎮舊州村手工繡球起源於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現在全村有五百三十戶近千人從事手工繡球生產,年產量二十多萬個,遠銷美國、日本、新加坡、澳洲、南非等地,是遠近聞名的繡球村,也是保留「堆繡」工藝的最後一個村落。
一般繡球大都採用單線刺繡的方式繡出各色平面式圖案,而「堆繡」要先用八根以上的單線編織出復線,再用單、復線結合的方法進行刺繡,所勾勒之物栩栩如生,極富立體感,是繡球中的極品,但目前精於這項技藝者,只有「中華巧女」之稱的黃肖琴和她的女兒朱素品兩人。
繡球是壯族青年男女愛情的信物,在被譽為「繡球之鄉」的廣西,繡球曾是壯族少女必須學習的女紅。
隨著現代工業的加快發展,純手工製作繡球的比率逐漸下降,一些古老的技藝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