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第四期大腸直腸癌通常已出現遠端轉移,已不適合外科手術,只能仰賴藥物治療,患者平均存活期一至兩年。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引進亞洲第一部全自動基因定序儀,可精準找出適合癌患體質的藥物組合,一舉將癌細胞擊潰並使之縮小,大幅延長患者存活時間。
北醫副院長兼癌症中心主任邱仲峰表示,目前的治療方式常是讓患者試用某種藥物組合,有如「亂槍打鳥」,且每次要二至三個月才能看出結果,如果無效須再換藥,不僅浪費時間,更耗損癌患體力。因此,北醫引進全自動基因定序儀,打造末期癌患的個人化醫療模式。
邱仲峰指出,大腸直腸癌有五種常用的化學治療藥物及一種標靶治療藥物,可搭配出多種藥物組合,只要取癌患血液及癌組織進行基因定序,即可找出最適合的藥物組合,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用對藥物後,可先大幅縮小癌組織,再經外科手術切除。
邱仲峰舉一名肝臟轉移的第四期大腸直腸癌病患為例,醫師估計最多只能再活十八個月。五年前轉到北醫,先接受基因定序後的標靶藥物治療,腫瘤明顯縮小後,施以外科切除手術,最後再配合化學治療。六個月後檢查發現,腫瘤已不見,近年後續定期追蹤也顯示狀況穩定,癌細胞沒轉移、復發,幾乎和初期大腸直腸癌患者相同。
邱仲峰表示,透過基因定序找出最合適藥物組合的癌症個人化醫療模式,將是未來的主流趨勢,由於目前只有大腸直腸癌藥物有完整的基因定序資料,因此,只能以不適合外科手術的第四期大腸直腸癌患者為治療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