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加拿大科學家根據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衛星數據繪製而成的全球懸浮微粒PM2.5濃度地圖上周發布,地圖顯示,大陸華北、華東為世界汙染濃度最深區域。
PM2.5是指直徑小於或等於二點五微米(相當於一公尺的百分之一萬),直徑還不到頭髮絲的二十分之一,是美國在一九九七年提出;PM2.5現今已成為全球一個重要的測控空氣汙染程度的指數。
加拿大科學家繪製的地圖近日刊登在期刊《環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上,地圖顯示,大陸東部工業區處於地圖上紅色程度最深的區域,代表這裡的懸浮物濃度最高。
雖然地圖中使用的數據來源於二○○一年到二○○六年間,大陸當局認為經過多年努力,華北、華東地區的汙染情況改善很多,空氣已變得「較清新宜人」,不過環保權威人士認為大陸的空氣品質非但沒有繼續改善,反而持續惡化。
衛生官員說,微小的懸浮顆粒能透過人體纖毛的防禦系統,進入肺部和血液中,引發慢性病,如哮喘、心血管疾病和支氣管炎。
地圖顯示,從北非撒哈拉沙漠一直延伸到東亞的一大片區域,PM2.5汙染指數相當嚴重。從人口密度來看,它表明全世界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正在呼吸著嚴重汙染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