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昨日正式開館的「蘭陽博物館」,籌建過程長達十八年,是宜蘭的縮影,也是認識宜蘭的窗口。館內典藏以民間文物為主,建築景觀更融入烏石礁遺址溼地,外牆以石材為主,開館前更獲得二○一○遠東建築獎,在為期四個月的試營期間,已有六十萬人次參觀。
「蘭陽博物館當時就是以『蘭陽就是一座大博物館』的構想而籌建,是宜蘭縣第一座公立博物館。」蘭陽博物館代館長黃怡芬表示,館內典藏以宜蘭人的生活文物、景觀特色為主,成為認識宜蘭的窗口。由於宜蘭以農業立縣,因此館內有割稻、趕鴨、打鐵的場景模型,也有早期森林伐木介紹,博物館建造在烏石礁遺址,因此建材以石牆為外觀,融入到龜山島、烏石群等景色,並顧及當地溼地生態的完整性。
黃怡芬介紹,蘭陽博物館展場,以大跨距且貫通四層樓的連續性空間,模擬地形呈現宜蘭的山林、平原及海洋,展現宜蘭整體的地理環境,交織出山、平原、海各區域人群生活的面貌與經驗,呈現宜蘭人的生活經驗。此外在貫穿常設展的大斜面天花板上,設計總長計十九公尺的巨幅投影「仰望的奇蹟」影音裝置,以「水」為主題串聯整個展示脈絡,帶領觀者循著小水滴的腳步,漫遊蘭陽時空。
「曾有人跟我說,蘭陽博物館是台灣唯一讓人想逛三次的博物館。」宜蘭縣副縣長吳澤成開心的說,他希望大家在博物館中認識宜蘭的人文、地理。博物館大老、台灣藝術大學校長黃光男強調,「以宜蘭特色為主體」是蘭陽博物館成功地方,雖然蘭陽博物館定位在縣立層級,但他認為博物館就是博物館,「做得成功就是國際級,文化沒有官大官小!」
黃怡芬說,蘭博館試營運已突破六十萬人次,未來還有一連串活動,十一至十二月更邀請大家,一起到宜蘭縣內不同博物館趴趴走,漫遊宜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