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大夥兒聚集在佛陀紀念館的菩提廣場,等待師父上人為大眾開示。師父上座後,問了大家一句:「月亮在哪裡?」頓時,每個人仰望星空,尋找月亮的蹤跡。但是,月兒卻躲在雲霧中,遲遲不肯出現。或許它在暗示吾人,想要見到它,應先對治自己內在的迷霧。去除了內在的迷霧,自然就會看到明月。(圖/nyochi)
月亮就像我們的心,如果識得內在的光明,知道當下的念頭,就會馬上從惡念中逃脫。以前,有個小偷到寺廟裡偷東西,但是怎麼找,都找不到東西可偷。後來有人問住持和尚,小偷為什麼找不到東西偷 ?和尚回答說:「我的寺廟就像月亮。月亮能偷得走嗎?」
月亮固然偷不走,這個世上也沒有一樣東西是偷得走的。就連我們的身體最終也要捨棄,有什麼是吾人能占有的?想強占某一樣東西,只會帶來更多的痛苦。月亮高懸在空中,它不屬於任何人,每個人都能欣賞得到,大家共同享有,不是很好嗎?
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寫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月亮有缺,是正好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中間,暗面對著地球,所以顯得不圓滿。其實,它一直都是圓的,只是我們從自己的角度去觀望,才看不到它的本來面目。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月亮投影在不同的水面中,都是同樣的月;而吾人的心若像晴空一般,沒有烏雲遮蔽,自會看見萬象的真實面。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皎潔的明月,最後還是從雲霧中出現了,但願一切眾生在月光的指引中,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大圓滿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