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的小葉,一年前診斷出有「發展遲緩及過動症」。他與其他孩子的差異性在於:一般動作發展遲緩的孩子,大多是小肌肉不靈活,但小葉卻是大肌肉運動發展遲緩,無法順利的上下樓梯、跑、跳、蹲等大肢體運動,輕微過動的他個性十分暴躁,一不如意就吐,無法專注在課堂上,讓學校老師傷透腦筋。
多多也是個中班的孩子,他患有「智能障礙及過動症」。多多無法了解超過兩個以上的指令,而且連如廁、吃飯、穿脫衣服等生活自理能力都不足,他也經常在課堂上遊走,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多多個性較溫馴、退縮,卻有許多莫名的堅持,遇到任何改變都可能讓他的能力倒退,甚至直接躺在地上直到下課,同樣讓老師不勝困擾。
這是功文成長幼稚園的老師參加完一場特教研習後的個案分享。然而,讓我驚訝的是,當老師分享完個案的狀況後,我繼續追問之下才發現,其實他們發展遲緩、智能或過動等症狀都很輕微,家庭的教養問題才是造成兩個孩子特殊性的最大兇手。
幼稚園老師告訴我,小葉的媽媽是外籍新娘,爸爸老來得女,因此非常寵愛女兒。擔心女兒著涼,爸爸堅持早上一定要讓女兒在床上喝完水才幫她換衣服,接著再抱女兒下床吃早餐。小葉因為不想喝水,常常直接把水吐在床上,爸爸即使每天換床單,仍不願作調整。長久下來,小葉不想吃東西就吐、不高興也吐,老師覺得她能力不差,可是因為長時間有人代勞,該有的能力一樣都做不好。
多多的爸爸媽媽表面上很在意孩子的狀況,但是父母兩人的情緒控制都不太好,老師經常看到多多身上青一塊、紫一塊,家長都推說是孩子不小心跌倒,但是有好幾次,園長和老師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偷偷拍照存檔,以防未來不時之需。
我一邊聽著老師陳述這些孩子的狀況,心裡非常難過,也很震驚。我想,難道這些家長都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嗎?即使在孩子的評估及診斷中,醫生已經寫了「希望家長能學習並改變教養策略」這樣的字眼,但是父母對此仍無動於衷,尤其當我聽到小葉的爸爸把女兒如廁的問題,變成老師每天的工作時,我實在驚訝得不知如何是好。
一般來說,孩子剛開始上學,是幫助他成長和學習最快速的時期。透過親師間的溝通與合作,可以把同齡孩子需要具備,父母卻沒有具體策略,導致孩子遲遲無法學會的弱點,包括:如廁、吃飯等自理能力學會;接著,再透過團體活動,培養孩子的人際、認知、運動等技能,如此親職合作相得益彰,才能讓孩子獲得真正的幫助。
我非常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為孩子的未來負起大部分責任,如果真的教養不來,也要配合專業老師或團體的協助,才是對孩子最好的照護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