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水珠兒
媽媽一輩子幾乎都在新竹峨眉生活,但有十年居住於台北內湖,幫忙照顧四個孫子女。光想到白天一個人要搞定這些小蘿蔔頭,我便覺頭皮發麻,而我的媽媽不僅做到了,還結交不少朋友。
無論在公園、市場甚至路上,只要聽到有人說客家話,媽媽就會主動與對方打招呼、攀談,後來都成為好友,晚間她們一起在公園散步,假日相約爬山、跳土風舞,甚至到更遠地方學唱客家歌謠等。她每日早起,常獨自去運動或走碧山巖,並利用那些年完成了成人補習教育,彌補童年未接受教育的遺憾。總之,媽媽讓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爸爸中風治療後仍定居在峨眉,他能拄著手杖到鄰居家閒坐聊天。回到鄉下的媽媽,除張羅三餐照顧爸爸生活起居外,總能充分利用時間到住家附近種菜、自製許多傳統客家米食;每天一早與鄰居朋友打槌球,一周數次到衛生所和民眾服務站當志工。每到油桐花季、桶柑節舉辦客家文化活動時,媽媽總會發揮她專擅客家粿食的能力,幫忙製作及義賣,其長處一一派上了用場。
媽媽將日子過得多采多姿,實為銀髮族的典範。二○○八年,爸爸辭世後,她選擇獨居鄉下並豢養一隻貓咪,因有生活重心和心靈寄託,還有鄰居相伴,她一個人過得挺好。可惜,這種日子並不長久,身體衰敗常教人猝不及防!爸爸離世三年左右,媽媽因骨鬆嚴重腰椎劇痛,需有他人陪伴並張羅三餐等生活事宜。
又過五年,媽媽的健康狀況更急轉直下,迄今九年,她從舉步維艱到無法行走,手腳和吞嚥甚至言語都無力,只能長坐客廳椅子與躺臥睡眠,站起、翻身及三餐飲食,均仰賴印籍看護;日常能從事的活動是客廳看電視,躺臥床鋪收聽客家廣播節目。
前些年,峨眉「無負擔農場 」成立了老人日托中心,每日雖僅兩、三小時,卻為媽媽的生活帶來希望與樂趣。新冠疫情起,此模式曾一度中斷,後來我們讓媽媽再度回到日托上課,做足防護不用餐,為她的生命增添色彩。
媽媽慈愛有加,從不疾言厲色,有顆柔軟的心,滿是慈悲寬容,親和力十足,與她相處沒有任何壓力,凡事正面思考,總能往好處想。媽媽雖沒接受太多教育,卻做了最好的身教。
每個人都會變老,懂得在沒變老時防患未然與學會生活,甚為重要;坦然接受自己的老化、衰敗,不看自己所沒有的,亟需智慧。媽媽力行「看眼前所擁有,而不看自己沒有的。」懂得感恩知足。以前我每晚打電話給她,媽媽會說,每次接到電話彷彿女兒就在她身邊,聽了電話睡得更安穩。近年媽媽連說話都顯得不容易,萬分感恩小哥長住峨眉,陪伴左右。
知名作家張曼娟出版了中年覺醒的三部曲:《我輩中人》、《以我之名》、《自成一派》,摘自《以我之名》的某篇內容曾於Line群組不斷被轉傳,完整文章十分值得閱讀。張曼娟說:「孩子不是我們的未來,『老』才是。」
誰說不是如此呢?面對這個無法避免的年老課題,你、我、大家,是否開始進行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