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 世界記憶計畫
世界記憶計畫(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針對檔案和文獻進行的保存計畫,目的在保護遭世界忽視且面臨消失危機的檔案與文化資產,希望透過技術援助、支援技術訓練等方式,協助保存世界文獻遺產,並著手將文獻出版和數位化,讓更多人接觸。
該計畫1993年召開第一次會議,至今共登記193項。目前大陸已申請進入「世界記憶」名錄的項目包括古納西族東巴經手稿、清朝金榜、傳統音樂錄音檔案等。今年被提名的世界記憶名錄項目包括西班牙申請的15-19世紀皇家醫院檔案、德國申請的1886年賓士車專利手稿等。一般人比較熟悉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計畫,主要以保存自然景觀、文化和歷史建築為主。
甲骨文這個中國文字的老祖宗,在申請「世界記憶計畫」名錄時竟輸給後生晚輩《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學者質疑這「有違文化學術邏輯」。據悉,位於巴黎的世界記憶計畫祕書處表示,甲骨文沒進入提名名單,是因大陸已提報兩案,建議未來兩岸可聯合提出甲骨文的申請。
Brain reading 大腦判讀
倫敦《每日郵報》報導,美國猶他大學研究人員已發表一種能判讀人類心思,將思考的信號化為單字的電腦。《神經工程》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研究人員在10個實驗個案中,透過固定於大腦語言中樞的電極,至少在8個個案中能在志願者未清楚表達的情況下,判讀對方正在構思哪些單字。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突破,或可協助失去言語能力的癱瘓病人表達意念。
研究人員發現,思索單字或簡單句子在大腦產生的信號與口語表達相同。主持研究的猶他大學工物工程學家葛雷格表示:「這種方法我們稱之為大腦判讀(brain reading),我們希望2、3年後就可實際運用在癱瘓病人身上。」
許多中風、生病或受過外傷的人,通常只能以眨眼、抖著手指選字母或單字的方式與人溝通。葛雷格表示:「我們必須能更準確判讀更多單字,如此才能造福病人。即使我們只能判讀30或40個單字,這已足以明顯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