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是世界已開發國家的共同趨勢,它引發的問題與對社會的衝擊,已經引起世界各國重視,紛紛立法或提出新政策來因應。數字告訴我們,台灣少子化情況遠比其他國家嚴重很多。
以新生兒數目而言,一九八一年約為四十一萬,一九九一年約為三十二萬,二○○○(龍年)三十萬,二○○一年二十六萬,二○○三年二十二萬,二○○五年約二十萬。明顯逐年降低。
據內政部統計,二○○五年國小一年級入學新生約三十二萬人,而一歲以下新生嬰兒卻只有約二十二萬人;台北市情況更嚴重,國小一年級新生約四萬人,而一歲以下嬰兒只有約二萬人。如此算來,全台灣六年之後的小一新生大約要減少三分之一,而台北市將減少一半。
從婦女生育數字來看:台灣在一九六○年以前,每名婦女一生平均生育五個子女,八十九年每名婦女生育子女數減為一點六八人,九十三再減為一點一八人。比起美國的二點○、法國的一點九都低很多;比亞洲鄰國新加坡的一點四、南韓和日本的一點三都低。台灣婦女已經成為世界上最不喜歡生小孩的人了。
有人以為,台灣地狹人綢,資源有限,少子化正好減少全國人口,全民分享的資源相對比較多,國民教育可以更精緻化,豈不更好?可是,依人口專家看法,婦女生育數應在二點一以上,才能維持世代交替。過於快速的少子化,勢必導致人口急速減少、社會快速老化,造成人口結構劇變,生產人力縮減、依賴人口驟增,造成生產力不足、競爭力落後、經濟衰退、社會失衡等種種問題。快速的少子化和高齡化,其實令人憂心,幾年之後,全民健保、老人年金、國民年金、公教勞退基金都將破產呢。
少子化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但台灣少子化的速度竟然位居全球之冠。出生率如此之低,原因究竟何在?
當前台灣的年輕人:晚婚、晚育、少育,或不婚、不育,可能是少子化最重要原因。台師大教育研究中心一項調查顯示,百分之八十五的人認為子女教育費用太高,是年輕夫妻不願或不敢生養兒女的主要原因。社會學研究學者也認為,國內近十年來,經濟不振,教育支出攀升,社會競爭劇烈,年輕人工作壓力太大,照顧自己都來不及,更談不上養兒育女。
同樣少子化嚴重的日本,在二○○三年政府推出「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及其他相關法規,全面推動改善托育服務及婦幼福利。歐洲生育率最低的德國,政府也宣布「新生育法」,讓新生兒父親可請育嬰假十四個月,還可領六成七薪資。
台灣政府及各縣市近年也陸續提出鼓勵生育的獎勵辦法,新竹市成效最高,台北市也有積極作為。當然,最根本的作法是:改善就業環境,讓年輕人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養兒育女。
(本專欄於下次刊登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