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台灣島,面積大概只占全球陸地面積的四千分之一,但這彈丸之地,對許多生物卻是相當重要的地點,特別是那些南來北往穿梭在不同國家的候鳥,對牠們來說,台灣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亞太轉運中心,需要利用台灣做為遷移的重要基地。
其中鷸鴴科的鳥類,可說是利用這條航道的佼佼者,流蘇鷸更是其中的貴客,因為牠們是屬於稀有的過境鳥或候鳥,數量本來就不多,要看到牠們的機會並不大。
流蘇鷸繁殖於北歐、西伯利亞北極圈附近以及阿拉斯加,冬季南遷越冬,身長二十五到三十公分,多於夜間活動,在泥灘、水田或沼澤覓食,以昆蟲、小貝類或植物嫩芽為食。
為什麼以流蘇來為牠們命名呢?流蘇是美麗的裝飾品,通常是用彩絲或羽毛做成的穗狀飾物,而流蘇鷸是非常美麗的鳥類,特別是繁殖季期間,雄鳥的後頭及頸側會長出美麗的飾羽,宛如把流蘇背在身上一樣,因此稱牠們為流蘇鷸。不過,由於前來台灣的流蘇鷸都是秋冬來過冬,或春天的時候過境台灣飛回北方,所以,我們很難看到牠們像流蘇般美麗的繁殖羽。
飛行其實是很耗費力氣與能量的事情,就像跑馬拉松一般,長時間、長距離的運動,一不小心就會讓人耗盡體力,甚至會有生命的危險。想像一下,流蘇鷸需要花費數十天的時間,從北方的西伯利亞飛到南方的台灣,甚至繼續往中南半島前進,這真的是一趟辛苦的旅程,而這樣的旅程,流蘇鷸一年要來個兩次,要不是為了尋求良好的環境生存下去,牠們也不需要這樣辛苦。
台灣豐富的生態環境,特別是西部沿海一帶的大面積灘地,是足以讓這些貴客歇息、覓食的場所。如果這些沿海濕地都不見了,台灣就無法提供良好的環境,給這些南來北往的鳥類了。所以,我們必須好好保護濕地環境,讓台灣成為鳥類棲息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