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2大學生就學貸款 非但未畢業先負債 償還更是問題 政府須制定措施 避免擴大
某人力銀行公布調查結果指出,新學期大學生平均一人須準備四萬五千多元,支付學費、原文教科書及住宿費等,其中兩成二成學生須自付九成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有多達八十萬人次必須申請就學貸款應急,約占全體學生的七成二。
廣設大學讓人人有機會上大學,可是學費一直居高不下,為了日常生活所需支出,必須打工賺生活費,這是處於低社經背景學子永遠的痛,雖然就學貸款的條件愈來愈寬鬆,讓許多人能申請,而進入大學,卻造成他們「未畢業先負債」,甚至有人還沒畢業就已三、五十萬元負債。
而畢業後又得煩惱償還問題,若找到理想工作,尚可償還,但如果薪水不高、找不到工作或被裁員,根本還不出來,而銀行借小額信用貸款償還,更可能陷入永遠負債的循環。
我觀察發現,學生常在上課與打工間拉鋸,甚至本末倒置,也就是說,有些學生把打工變成最重要的事,上課反而不重要,當上課時間與打工衝突,可能不選這個科目,或是蹺課。
從教育社會學的觀點來看,接受教育是擺脫貧困、向上流動的不二法門,但現今卻因為大學廣開大門,讓原本可能不升學或就讀技職教育的人,也紛紛進入一般大學,但未必能從學校習得與職場有關的技能。
試想,如果他們不管是就讀技職學校,或提早進入社會習得一技之長,反而有利他們的生活,可是如今卻卻面臨負債、待業與失業的惡性循環,真的很可悲。
筆者認為,雖然台灣經濟已自金融海嘯谷底攀升,但多數民眾卻無法受益,而且就學貸款申請的人數與比例不斷創新高,政府除了必須重視所代表的意義,也應制定必要措施,避免「未畢業先負債」再擴大。
建議教育當局,除了給予足夠的獎助學金,也應參考嚴長壽先生所說「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大堆『學而無用』的碩博士人才」,技職教育才是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重要的資產,對養成人才有重要的貢獻,不可歧視或輕忽。
陳志彬(台北市/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