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公布新高中國文課綱,未來文言文範文比例,由百分之四十五調整為百分之四十五到六十五之間,但文言文參考篇數,由四十篇降為三十篇。
筆者相信文言文篇數減少會引來反彈,因為家長擔心會影響孩子考試權益,也會讓民眾認為,文言文減少就是放棄中華文化。
筆者就教學經驗討論此事。相對其他課程,國文課的時數比較多,加上私校寒暑假上輔導課,理應時間應充裕,但事實卻不然。
問題出在「考試領導教學」,經常性的小考與檢討,會占用一部分教學時間,因為這對想申請推薦入學,或參加繁星計畫的學生很重要,而白話文也得認真教,因為課文可能隱藏大考考題,這都攸關學生考試權益。
剩下的文言文教學時間,還得分配給與文言文課文相關的古文,舉例來說,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相關的唐宋八大家貶謫文學作品不在少數,這些相關文章曾在大考出現,不補充,學生會抗議;而且,還要把時間分配給課本附錄的文言文,衍生的古文篇章也不算少,更別忘了還有國文科文化經典。
必讀且必考的文言文篇章太多,而課本內容都是名篇,都會考,沒有一篇可跳過,在趕課硬塞下,使文言文變成餖飣之學,不可能仔細講解,如果加上學測要準備的科目,這種學習壓力容易讓對國文缺興趣的學生直接放棄。
我因到這種教學困境,所以認為文言文篇章少一點也好,可讓老師不用強迫學生囫圇吞棗,也讓學生薰陶文化,而不只有考試與趕課。
劉晨(中縣太平/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