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農業發展條例」二○○○年修正通過,讓沒有自用農舍的農民,可用集村方式興建農舍,但十年來,農地經營仍
未起色,卻多了很多豪宅,監察院糾正農委會與內政部,要求行政院督導改善。
集村農舍享有免徵田賦、地價稅、土地增值稅等福利,但建築基地多位於優良農田,極少數才真正經營農業。以宜蘭為例,雪隧通車後,很多台北人到宜蘭遊玩,往往驚訝宜蘭農田矗立的一棟棟豪華農舍,讚嘆宜蘭很美,連建築都各具特色。
但仔細想想,宜蘭建蔽率放寬,完整農地被切割成一棟棟豪華農舍,田野正逐漸消失,水泥叢林正逐漸取代綠色阡陌,宜蘭的地景地貌和環境大受破壞,未來可能看不到農村景觀了。
政府通過農發條例,希望活絡鄉村農業經濟,鼓勵更多人加入農耕行列,因此非農民也可買賣農地、蓋農舍,結果購地蓋農舍的幾乎都不是農民,反而是外來人買地建造,更多是建商搶建待價而沽。
而且,許多新蓋的農舍是當餐飲、咖啡屋、民宿等經營商業,這些農舍沒有汙水排放設施,直接排放到農田溝渠,造成土地和農作物汙染,但是「農民」合法興建,無可奈何。
宜蘭農地在北宜高開通與政府休耕政策兩面夾擊下,正快速消逝。宜蘭的農村活絡了,房舍變美了,但農夫、農田也減少了。
良田變工業區,曾是苗栗大埔農民抗爭而引發全國關注的議題,但宜蘭的良田變豪宅,可有人關心?
農地破碎化,意味著每個農戶生產的規模太小,生產成本無法降低,農業收入無法養家活口,久而久之,年輕人不願投入農業,導致農村人口加速老化。
糧食價格為什麼會不斷上揚?就是因為農地不見了,監察院糾正農委會與內政部,政府高層不能等閒視之。
張正綱(台北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