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據荷蘭的研究,學生一邊念書一邊玩臉書(Facebook)會影響考試成績,就算只是在念書時斷斷續續玩一下,平均成績還是會比不玩的學生低百分之二十。
這項研究引起正反兩面評價,邊玩臉書邊作功課的學生,有四分之三不相信會影響課業;不玩臉書的學生則說,他們花較多時間念書,平均時間比臉書使用者多百分之八十八。
這項研究有項缺點,就是把「使用臉書」當成唯一變項,據以分別成績好壞,但影響功課的變項很多,使用臉書的時間長短,也會有不同影響,而不玩臉書的學生有可能會「玩其他東西」,同樣可能影響功課。
媒體報導,南華大學去年起,限制學生在校內使用臉書,一名學生指出,部分較依賴網路的同學覺得不方便,但她認為限用措施影響不大;政治大學學生會長、歷史系學生林家興則認為,單就使用臉書來判斷成績較差,不太公平,重要的是使用者自己要「懂得節制」。
的確,電視媒體興起時、網路剛出現時、電子郵件及MSN熱潮不退時,同樣的單一變項都可能導出類似研究結論,但接近這些新興媒體的時間長短、「分心程度」因人而異,懂不懂得「節制」差異很大。
有許多打棒球的選手考上國立大學,演藝界「小虎隊」蘇有朋考上台大,他們練球、練歌,難道不會耽誤功課?而許多不練球、練歌的學生,不是也有人考不上大學?
筆者並非鼓勵大家都「著迷」臉書等,而是認為許多所謂研究不能盡信。
荷蘭這項研究報告指出,並不是要「妖魔化」臉書,但著迷動漫、影視明星,甚至著迷打籃球等,可能同樣會使學生分心,因此這項研究參考可以,不必負面化。
張晉齊(台南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