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到教育廣播電台花蓮分台洽公,遇見資深的編播黃凱昕坐在接待處,於是談起近況,談起輔導數位機會中心的專案,凱昕饒富興味地問起:「社區民眾可不可以利用電腦教室學廣播製作?」
我說:「應當不難!現在很多手機都能錄音。電腦剪接與後製,都不算是太艱難的工作。」
凱昕意味深長地說:「那我們來實驗一個計畫,就叫『部落繁星』,好不好?」
我想起在社區傳播的經典個案,澳洲國家廣播公司針對散落在澳洲大陸的原住民部落加以培訓,讓社區具備製作廣播與電視節目的能力,再交由澳洲國家廣播公司後製,最後透過衛星向全澳洲放送。這種將「製作」與「播出」分離的作法,能即時傳遞偏鄉訊息,完整呈現具有原住民主體性的觀點。在澳洲,或許要動員相當大的經費與培訓工作坊,但是在網路普及的台灣,其實我們可以輕易把散落在縱谷裡的部落與村落,一一串連起來,讓偏鄉也如同繁星閃閃發光,何樂而不為?
於是就開始進行人才培訓,由屢獲金鐘獎的專業師資黃凱昕與吳采璋教導社區民眾廣播新聞寫作,希望社區民眾能夠拿起數位錄音筆、手機或是筆記型電腦,就能實現他們「媒體接近使用權」。不過經過兩個梯次的社區志工培訓後,我們開始有些沮喪,社區志工願意去採訪與錄音,錄音檔剪接、混音和編播還是太難了,他們總覺得沒有成就感。
於是我們立即改變策略,邀請熱心的大學志工,利用假期,到社區去記錄大小事。每次活動鎖定一個社區,在行前進行社區調查與消息來源的聯繫,讓老師帶隊,一台遊覽車像投遞傘兵一樣,一個點、一個點把記者送達,採訪完畢後,再一一接回學校進行後製。我們戲稱這個活動叫「傘兵計畫」,一個學期辦了四回,非常受到歡迎,參與的大學生超過了一百人次。錄製了四個社區、數十則地方新聞,建立出社區進行企畫與錄製,大專志工基本剪輯,交由教育廣播電台混音編播的分工體系,讓許多名不見經傳的社區人物與事件,有機會透過教育廣播電台花蓮分台的「花蓮不一樣」與「大學生看天下」節目,以及「左岸電子報」,傳送給更多閱聽人。
事實上,廣播節目的製作門檻比較低,廣播節目在網路上分享愈來愈輕而易舉,加上人文素養濃厚的凱昕孜孜不倦地指導社區民眾和大專生,不斷在節目中針對社區發展提出許多溫柔的批判,更讓這一系列內容豐富的節目不只是介紹社區風光,更有反思與衝擊。
部落繁星計畫在二○○九年獲得電子化成就獎「縮短數位落差」類專案優選,與資策會的APEC數位機會中心(ADOC)及PChome同享榮耀。對凱昕來說,絕對沒有想到在電台門口發想的一席話,居然能帶動一群公民記者和資訊界的大巨人一起競爭,並且獲獎。
凱昕在這個暑假因為職務調動,必須暫時離開花東縱谷,相信會有很多散落在部落的小星星,會繼續發光,不管他走多遠,都能聽見我們的聲音。
(本專欄每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