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由於國際肉價、糧價屢創新高,短期內尤以需求彈性低的食物類,發生「輸入性通膨」的壓力最大。面對糧食價格蠢蠢欲動,主計處今天即將公布的八月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可能不升反降,學者批評有「失真」之虞。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最新數據指出,全球肉價目前已較去年攀升百分之十六,創二十年新高,,而國內今年一至七月的毛豬交易價格平均每百公斤六千七百八十五元,拍賣價格更是早就飆破七千六百元,官員說,這個月遇上中秋節,「只怕還會再漲」。
糧食方面,七月以來國際小麥價格飆漲逾百分之三十七,糖漲百分之二十四,玉米與黃豆分也別上漲逾百分之十六與十三FAO統計,八月全球糧價比七月上漲百分之五,創下十個月來的最大單月漲幅,其中,恐以亞洲經濟所受的衝擊最大。事實上,國內麵粉價格已掀起一波波漲勢,最新一船小麥結標價與八月相較,漲幅高達百分之三十五,屆時恐會再進行一波調漲行動,漲幅起碼一成。
財經官員也強調,受到原料價格上漲影響,近期已有部分廠商將成本轉嫁到零售端,包括外食價格已連續兩個月回升,衣著類的折扣也減少。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分析,國內許多原物料仰賴進口,國際農工原料價格飆漲,自然會引發「輸入性通膨」的壓力,在國人薪資未有明顯增加的前提下,勢將會提高國內家庭的食物預算,並排擠到其他非必需品支出。
但由於消費性電子產品與服務業價格仍在繼續下跌,加上去年八月適逢莫拉克風災,墊高比較基期,八月物價指數可能會下降,殷乃平認為,這「顯然不符合民眾真實感受」。
台經院第六所所長楊家彥則認為,國際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主要是因為投機資金炒作,而資金氾濫的情況短期內很難改變,「上半年炒油價,下半年炒農產品,到了年底,可能又回過頭來炒油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