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與圖/梅門一氣流行編輯部提供
頭戴桃紅色圓軟帽、長髯飄拂於胸前,總是笑容可掬的欽聃老師,在八十八歲的這年,圓滿了人生,留給我們無限的思念。此時的老師,可正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上,一邊品桃,一邊作畫,呵呵大笑呢!
看寺廟壁畫 種下習藝因緣
欽聃老師,號「大伾山人」,一九二一年生於河南省。幼時見寺廟師傅在牆上作畫,對繪畫產生極大興趣,於是向家人提出跟隨壁畫師傅學藝三年的請求,雖然長輩不允許他朝藝術之路發展,老師並未因此放棄,反而更加把握身邊任何能寫字作畫的素材,哪怕是一張紙、一塊沙地,都興致勃勃地大作其畫。
一九四九年,老師毅然離開家鄉,投筆從戎。軍旅生涯艱苦漂泊,但他從未停止練習,一得空便寫字作畫,有時軍營熄燈後,還偷開手電筒,躲在棉被裡作畫。老師每回憶起這段經歷,都不禁輕嘆,現在習字學畫之人,環境大好,卻不知珍惜。老師常說:「每個人都有繪畫天分,畫得好、壞是一回事,要緊的是對畫是否至情至性。」
筆墨情難忘 徜徉丹青世界
來台後,老師進入國防醫學院就讀。未曾忘情筆墨的他,利用課餘時間,拜梁鼎銘昆仲為師,研習素描,再隨黃君璧、傅狷夫、林玉山大師們學習山水、花鳥。
醫學院畢業後,任職於空軍總醫院,求知若渴的他,深感自己畫藝未達究竟,於是再進入師範大學美術系夜間部進修,接受嚴謹的美術訓練。白天他擔任醫師,晚上脫下白袍,搖身成為徜徉於水墨丹青的青年畫家。
老師勤奮不懈,奠下紮實的筆墨基礎。雖然其畫作和表現技法,來自傳統水墨畫的嚴格冶煉,但畫中所蘊含的自然觀與人文精紳,早已揉合中、西技法。其花鳥用筆,清逸脫俗,簡約有致。
有別於花鳥草蟲作品的清麗俊秀,老師的墨竹,筆勢雄健,墨氣深厚;其蟠桃牡丹,則轉而富麗多姿。老師曾經說過,桃子、牡丹、紅柿係家鄉特產,從小對它們有份親切之情,因此畫來更能入木三分。
才情加苦練 蟠桃仙翁美名
才情固然重要,但所謂「七分人事三分天」,老師在書畫上可謂「痛下功夫,深體物理」。曾經為了鑽研牡丹的種類與姿態,風塵僕僕地前往牡丹的故鄉———洛陽,實地寫生、觀察,捕捉百花之王的風韻;也曾為了畫蟠桃,多次親至武陵農場,觀察結實累累的水蜜桃。其筆下之蟠桃甜美豐潤,為識者所愛,屢應海內外邀請展出,「蟠桃仙翁」美名不脛而走。
老師作畫暨專且精,多次受邀參加中日韓當代書畫展、國際文化交流展,並舉辦數十次國內聯展及個展。其作品曾經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巨幅蟠桃作品「延壽萬歲」,於一九七四年榮獲國家藝術館收藏。
江山萬里情 一生奉獻藝術
自醫界退休後,老師全心投入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社會教育工作,創設「畊墨軒」畫室,有教無類,從不藏私,因此慕名學藝者絡繹不絕,老中青皆有。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學習中國書畫之博大精深,他不畏舟車勞頓,總是風雨無阻的趕公車,到各個社會團體擔任指導老師。凡是對國畫推廣有助益的工作,他總是勇於擔當,從不推辭;身兼慈暉聯誼會、中華書畫協會、東亞藝術研討會理事長等職務。他說,自己畫畫的目的,不為頭銜、更不求利益,只願結交同好摯友,一起欣賞水墨之美。
老師這一生,對繪畫的熱情始終未曾稍減,在《梅門賞廳》辦畫展期間,老師每天都到展場,一跟人談起繪畫,眼神立刻閃爍如孩子般的純真光芒,彷彿第一次接觸繪畫時的興奮。他常說李鳳山師父是他的貴人,傳給他鍛鍊的法門,助他擺脫病痛,讓他在八十多歲的高齡,還能開開心心的作畫。老師將一生奉獻給藝術,「不逐富貴不求名,漫將心意寄丹青,一枝破筆三寸紙,寫出江山萬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