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和人】錢穆 國學大師逝世20周年 人文幸得綿延

周慧珠 |2010.09.05
1914觀看次
字級

文與圖/周慧珠

「有人說我是史學大師,又是國學大師,我哪裡只是研究史學,其實我最喜愛的是文學;我哪裡是要當什麼大師,其實我心裡真正想做的,是樣做一個現代中國的士。」

因為家境因素而高中都沒畢業的錢穆先生,對中國文化一往情深,藉由自學成為「學通四部,著作等身」一代宗師,且桃李天下,終生推廣儒學的精神。

民國十九年,知名史學家顧頡剛看到錢穆所寫〈先秦諸子繫年〉文稿後讚嘆不已,力薦他擔任北平燕京大學講師,同年錢穆在《燕京學報》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一文,震動北京學術界,將他與五四新文學運動代表性人物胡適並稱為「北胡南錢」,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甚至把一棟教學大樓改名為「穆樓」。

錢穆先生於三十八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五十六年秋以歸國學人身分,與夫人自香港返台,定居於以母親居所「素書堂」命名的外雙溪「素書樓」。

七十五年六月,錢穆先生在自中國文化大學退休,但素書樓入口處的那扇紅門,每個星期一下午一定敞開,從各地趕來上課的學生絡繹不絕,拾級而上,在客廳中聽大師講學。

教學生涯七十七年,賓四先生一再強調,士是中國社會的中心,該有最高的人生理想,該能負起民族國家最大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在內心修養上,應有一副宗教精神,可說中國的士,應是人文宗教的宣教士,而不僅是一有知識的讀書人。只要用「心」聽了課,很少不受感動的。從課堂上真切明瞭中國知識帶情感,以心通心。而生命乃一種會通和合之知,積年累月而得。

八月三十日是錢穆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紀念日,台北市文化局舉辦逝追思會,總統馬英九、台北市副市長李永萍、文化局長謝小韞、錢穆夫人錢胡美琦女士及故舊門生、至親好友多人,齊聚大師生前居住二十二年的「素書樓」。

人格的典範

園內花木扶疏,夾步道而迎的楓樹、房舍後方挺立的竹子,庭園裡的茶花等,都是錢穆先生與其夫人親手植栽;走進與會人士並向錢穆銅像獻上鮮花一朵,表達無限的敬意與懷念。正如文化局長謝小韞引述英國歷史學家喀萊爾(Thomas Carlyle)所說:「橡樹倒下,整座森林迴響;但是成百個橡樹種子,卻被微風靜靜地播種於大地。」大師精神不死!

馬總統表示,賓四先生(錢穆字賓四)自修有成,本身已是一頁傳奇,更在香港一無所有的創立了新亞書院,以「誠明」為校訓,培育了好幾代的人才。有歷史學家說,歷史人物要過世二十年後才能有公允的評斷,而在賓四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的今日,兩岸學界對他的懷念有增無減,不僅尊其為一代大儒,更認為他是「近代思想史上的豐碑」。

高齡八十二歲的錢夫人,雖然身體微恙,仍坐著輪椅出席,她說,四十三年前因兩位蔣總統禮賢下士而住進素書樓,一九八九年八月錢穆先生投書媒體,表明「生平惟服膺儒家所論士大夫出處進退辭受之道」,公開宣佈遷出素書樓,在搬出素書樓,三個月後去世。面對世事變幻無常,錢夫人說,總會想起錢穆過世前寫的一副對聯:「塵世無常,性命終將老去;天道好還,人文幸得綿延」,這對聯也正說明她此刻的心境。

中國的士大夫

錢穆先生是近代的國學大師,人稱「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一生學貫四部,著述等身達千萬字,每一部都在在反映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和看法,其學問的宗主和人生的終極關懷是關心中國文化的傳承,錢先生的愛徒余英時教授認為,錢賓四先生的學術工作就是「一生為故國招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及思想,始終堅守對傳統的「溫情與敬意」來傳承和發揚的立場。錢穆先生的巨作《國史大綱》,至今仍是各大學「中國通史」課堂上的重量級讀物;錢先生在臺灣學術界和史學界的影響,也因為這部書日益深遠,對初入史學之門的學子思想影響,就從這裡開始潛移默化。另有《先秦朱子》,胡適先生認為這是畫時代的巨著,其內容不只是解決學識上的問題,更解決民族上的問題,是反戰爭,為文化力、民族精神力、道德力的展現。

上堂教書是正業

同時,錢穆先生更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曾自白「由小學中學而大學,上堂教書,是我的正業。下堂讀書著書,是我業餘的副業。」「素書樓」屋內,擺設簡單不鋪張,更可見錢先生平日生活簡約恬淡。錢先生在其間講學著述不斷,固定在餐桌上侃侃而談,學生們則與他共坐一桌聽課,人多時還得坐在客廳、甚至有人站立聽課;當年有人在素書樓聽課,一聽就是 二十年,甚至有學生聽課聽到都當教授了,再帶學生來聽。

辛意雲教授是錢穆先生的學生,他說,能當先生得學失事一生最大的光榮,先生教育在於「人與自然」,認為人類的文化要人與自然共同解決;講授先秦思想,則提出論語的宗旨在於「樂」,要我們學做人,學習真正做一個人的方法。提醒一個人最早最小要引導辨識能力,明白大道。錢穆先生晚年埋首寫作。他謙稱中國文化的寶藏是一坐大山,自己所為是開闢一條小徑,中國式從人出發來看待世界,二十一世紀,世界會看見中國的文化。

為紀念錢穆先生學術貢獻,台北市政府化局於一九九二年將「素書樓」改為紀念圖書館;二○○二年委託東吳大學經營,並將「素書樓」就此定名為「錢穆故居」,當時擔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總統參與「錢穆故居」開放典禮,並與錢夫人一起在庭院內種下「希望之松」,表達對大師的敬意與懷念。

「錢穆故居」定位為文史哲學術研究之重鎮,除開放參觀,展示錢穆先生生前的起居空間與文物,也出版刊物、舉辦各種文化講座、讀書會、學術研討會等活動,並開辦兒童讀經班課程,將錢先生的人文研究風氣推廣下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