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圖/中華青少年純潔運動協會提供
媒體版面,每天「婚外情」、「亂倫」、「暴力」 新聞充斥,引發社會關注;歸究原因,人言言殊,有人說教育出問題,有人說家庭有責任,有人認為媒體亂象造成,也有人認為當事人自己要負責,各種說法也許對,也許不對。民間團體「中華青少年純潔運動協會」則強調,純潔的家庭才能造就不偏差的孩子,家庭複雜、婚姻不合、感情隨便,都會造成青少年行為的偏差。
本周公益版報導中華青少年純潔運動協會以社會現象,省思青少年問題背後的嚴重性,希望把純潔風氣,推展到家庭與社會,讓青少年在純潔環境中成長。
剛開始接受中華青少年純潔運動協會發起的弱勢課輔,才小學二年級的弟弟就令義工老師頭痛,因為他最喜歡做的就是躍上桌子,跳來跳去。
弟弟的另一項「專長」,就是找年紀比他大的人「決鬥」,包括老師。一步步探究原因,才發現與家庭環境有密切關聯。
適時導正
不再流連網咖
弟弟出身新移民的家庭,媽媽和爸爸離婚後,與人同居,不想養弟弟,母親的同居人又會對他暴力相向,還把他丟在網咖,月底才和老闆結算費用。當社工找到同居人,表示弟弟因為沒人關心、住在網咖,導致行為偏差的問題時,同居人竟不以為意地說:「大家不都這樣做的嗎?」社工瞠目結舌,原來弱勢孩童之所以行為偏差,父母扭曲的價值觀是主因。
誰都看得出來弟弟渴望愛,但同樣的,他們不會輕易坦承自己的需求,然而,經過協會一學期的努力,在弟弟犯錯時適時導正,現在他已能安靜地坐在位置上做手工藝;有次,弟弟更忽然抬頭,問老師:「你是真的愛我嗎?」義工一陣鼻酸,拚命點頭,協會從此變成弟弟的第二個家,家,不再是冷冰冰的網咖。
爸媽離異
子女重度焦慮
同樣是父母離異、新移民的家庭,分別就讀小五和小三的兄弟,也有著嚴重的情緒障礙,間接影響品德、人格的發展。爸媽離婚後,外配媽媽雖然擁有監護權,卻放棄了對小朋友的養育,「小朋友在學校有狀況,媽媽從不回應,但如果要領補助金,媽媽從未缺席。」老師和社工都為此感到氣憤。
儘管夫妻離異,以清潔工維生的爸爸每天都會給兄弟倆一百元生活費,然而小弟總把錢浪費在網咖,大哥比較憨厚,不和弟弟爭,所以兩兄弟沒有一天吃得飽;長期挨餓、媽媽不照顧、爸爸無力看管,結果兩人重度焦慮,哥哥習慣拔頭髮,東禿一塊、西禿一塊,弟弟小便一定在床上。
同樣的焦慮,卻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而他們需要的不過是關愛。
安撫情緒
義工給安全感
純潔協會理事長林景德指出,青少年行為偏差始自家庭和父母的價值觀扭曲,父母價值觀扭曲,多數來自不正確的兩性關係,協會認為,同居是不好的,現代人把一生結褵的承諾、責任看得太輕,喜歡就在一起,不喜歡就分開,只顧慮對愛情的享受,卻忽略孩子的不安、焦慮,長久下來,社會亂象才層出不窮。
「青少年的品格,與家庭環境息息相關,成長是不能面臨許許多多分合的,也沒有一個孩子希望爸媽分開。」有許多弱勢兒因為得到了愛,成績愈來愈好,有了笑容、安全感,雖然老師、義工和協會,只是家庭的替代角色,卻能發揮很大的影響力,安撫情緒。林景德說,培養好的品格並非口頭宣導,而是透過行動,持續給他們愛,讓生活變得更正常而已,像這樣的品格教育很難嗎?
在思考品格、禮節、倫理亂象之前,協會建議從家庭看起,檢視兩性教育觀是否正確?該給子女的愛是否足夠?缺少愛與善知識引導的孩子,可能導致與人相處的焦慮和恐慌,那正是社會案件表面看不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