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詩行】 少年貧

徐國能 |2010.09.02
10087觀看次
字級

有人在我的部落格上留言:「千金難買少年貧」。仔細想想,非常有道理。

要學會怎麼花錢享受生活非常容易,但要學會怎麼克制欲望,追求更心靈的東西便沒那麼簡單。「貧窮」強迫人割除過多的物質生活,脫離了無謂的享樂是回到真淳初心的重要契機。資本主義的社會不斷刺激消費,商人調動大量的資訊來讓人產生消費欲望,倘若經濟稍有基礎,不免在這些誘惑中打轉,當人生只能在消費中找到快樂,生活被這些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需求所包圍,那麼最後終將失去快樂的能力而淪入虛空。

孔子說他自己:「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少年時候的身分低微與家境清寒,讓孔子懂得「鄙事」之操作,「鄙事」也就古代勞動的工作。這些勞動工作也許不多困難,但重要的是要有去「做」的心願。一個人不被逼到某些關頭,就算去做這些事,往往也不是真心的,不是真心,便不能真正體會這些事裡面的苦樂與其「道」之所在,如此便不免失去了許多成長的機會。

生下來便是富翁,一輩子不必付出什麼也可不愁吃穿,那是讓人豔羨的;但憑藉著自己的奮鬥,創造自己的財富與人生,似乎比前者更幸運也更快樂一點,至少他和晚輩吹噓自己「白手起家」時可以眉飛色舞,人原來有一種創造與征服的欲望,貧困往往是年輕時,一個相當好的磨練對手。

我不知道我少年時的家境是否稱得上貧困,至少我們有自己的房子可住,也沒有欠繳學費的事。不過,我的父母非常節省,家裡裝的都是最簡單的日光燈,父親喜歡到處關燈,刷牙時水龍頭沒關也會被罵,我們很少上街買東西,媽媽去「福利社」只買生活必需品。我們到哪都是騎腳踏車,連坐公車也是很奢侈的;印象中一年頂多過年時去看一部電影,而且父親是不去的,我想是為了省錢。有一回,我去父親的工地送東西,他指著一堵紅磚說把兩塊磚頭從一樓搬到四樓是一元,算算看一部電影那時要一五○元,就是將三百塊紅磚從一樓挑到四樓,這是我對金錢最初的概念,從此,每一元對我來說都是沉甸甸、汗涔涔的。

家裡的經濟不寬裕,因此我也有一套省錢的方法。我常騎著腳踏車到光華商場買二手書看,那時東方出版社的書一本五十五元,光華的二手書大約十五或二十元,同樣的錢可以多買兩本。一整年過期的《讀者文摘》只要一一○元,所以我們都是看去年或前年的,但也一樣津津有味。我曾想買一雙溜冰鞋、一個兩層多格的鉛筆盒、一套四十八色的彩色筆、一雙愛迪達的球鞋……,但父母從來沒買給我;老師叫我們在課本上包上塑膠書套,但我從來都是用舊的月曆紙。我們難得全家合吃一支沾番茄醬的炸雞腿,吃了一塊想再挾時,想到媽媽可能還沒吃,只好默默算了;麥當勞初次登台,爸爸去買了一個漢堡回來,說貴得離譜,用菜刀切成四份,我們家有五個人,他自動放棄品嘗的權利。

當然,貧窮不是沒有壞處,上國中時發現自己近視要配眼鏡,父親非常生氣,那可不是要多花一條錢嗎?他便叫我拿他的舊老花眼鏡架去隨便裝個鏡片,從此我成為全班的笑料。後來發現有脊椎側彎的問題,家裡也沒錢去檢查治療,父親叫我走路抬頭挺胸就自然會好。有一回班上一位同學家裡有喪事,全班要合送奠儀,我不想花這錢就瞞著沒說,導師聯絡家長後甩了我兩耳光叫我罰做一個禮拜的值日生,讓我再次成為全班公敵。

想想這些事,幾個小錢都能解決,但它們卻一次又一次絆倒我,所幸到目前為止都還無恙,可見少時的貧窮只能造成一時的傷害,但不會帶來永遠的毀滅。

(本專欄每周四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