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許多小朋友一樣,兒子少年時代,動漫畫跟遊戲是他喜歡的休閒活動。高一到加拿大讀書時,找不到這些東西,卻發現了在台灣播過的《銀河飛龍》。由於這影集在台灣收視率不夠好,經常只用來墊檔,小孩時斷時續的看,有時又漏看,無法掌握故事進展。
北美擁有大批影迷,經常重播,我們剛抵達時,有一個頻道每天晚上重播第二代《銀河飛龍》,周末則是徹夜重播。從此,星期一到五,《銀河飛龍》是兒子平日的休閒活動,星期六就通宵達旦地奉陪。那時,我很憂心周末這樣沒日沒夜不健康地沉迷,很想說說他,後來還是忍住。
原因是,看他比功課還用心,英語那麼破,就把影集錄下來,有空就重看。後來裝置了螢幕文字顯示器,可以邊看、邊查生字。他的英文居然很快就趕上學校課業。這影集給他的不只是文語教育,還有邏輯訓練,他自己認為「也許因為這樣,我的英文不擅於對話,而擅於理解分析。」
過去,我一直對連續性單元影集懷有成見。試想,每周同一批人馬重複出現、事件必然是由發生到結束的「套板」過程,觀眾老早就預想出結局,一定跳不出通俗劇的窠臼,有什麼價值呢?我問:「這些全是掰出來的幻想故事,你為什麼喜歡?」
「不是亂掰的,他是利用已經知道的科學原理再去合理的設計出科學繼續發展下去的未來世界,將來可能會變成真的呢!」
「你小時候也看過很多科幻卡通,都沒這麼著迷啊。」
「以前電影中的太空艙都包圍在金屬容器內,氣氛陰暗、冰冷。《銀河飛龍》是我第一次發現這個裝載一千多人的太空船是那麼溫暖、舒適而且亮麗,像一個溫馨的大家庭。」
從此,他慢慢告訴我這影集敘述的內容,星艦在太空不斷旅行,是為了探討宇宙的奧祕、尋找新生命和新文明,探索人類未來的命運等等,他還關懷人文精神、熱心探討哲學課題,兒子因此對哲學產生高度興趣。
由於影集製作嚴謹,我聽來很是佩服,尤其科學上的求真精神。兒子把一本專門研究其物理性的著作奉為至寶,也因這個因緣又深深愛上物理,上大學時慎重考慮過物理系。
幾乎,愛上這影集的人,必然就「此愛綿綿無絕期」,粉絲們在地球上形成一個穩固的團體,有影迷俱樂部、影迷雜誌、影迷大會……只要舉辦一個相關活動,總是有一群熱情的粉絲強烈支持。
一九九八年聖誕假日,我陪兒子去美國拉斯維加,在希爾敦飯店住了三天,專程參加「體驗銀河飛龍」活動。那裡設計一個模擬如真的星艦,讓觀眾走進餐廳、艦橋,任何地方都可以遇見影集中的人物……完全體會身在星艦世界的感覺。他讓每個影迷都欣欣然滿載而歸,我們也是。
(本專欄隔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