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明禪五功德支的「覺支」特性,即:如心覺、大覺、思維、大思維、大思維觀於心性。從世間境界與出世間境界,來分別覺支功德,所以有心覺、大覺的差別。若從觀門來看「覺支」功德,就分成:初、中、後三品。
釋「如心覺」
初觀息、色、心三事圓融如一;證相時,也是三事如一,故名「如心覺」。即覺色、息、心者,泯然如一,空無自性,沒有差別。
釋「大覺」
通明禪中的「大覺」,分為「初、中、後」三品,可以使我們由淺入深容易了解。以「觀色」來說,「初品」觀色身中內外三十六物種種不淨之相;「中品」則觀見骨肉、血脈內諸蟲活動言語相狀,而悟知身內外不實。「後品」則見身相不斷變化更新,無常代謝,空無自性。「初、中、後」三品的不同觀照,由淺入深,而逐漸入細微的情狀,了然可見。《止觀》文敘述:
識知世間人的皮、肉、骨等,皆有九十九重。如《治禪病秘要經》中說:「觀厚皮九十九重,猶如芭蕉;次復觀肉,亦九十九重,如芭蕉葉。中間有蟲,比秋毫還細。蟲各有四頭、四口、九十九尾。次當觀骨,見骨皎白,如白琉璃。九十八重,四百四脈入其骨間,流注上下,猶如芭蕉……」
又,識知人有五臟(肝、心、脾、肺、腎)化出五種氣,而生出喜、怒、悲、憂、恐等情緒。其中肝生怒、心生喜、脾生思、肺生悲(憂)、腎生恐懼。又,觀見身中諸蟲活動、言語、相狀的微細相,皆能清楚明了。以上是「大覺」的覺照。
釋「思惟」
針對心覺、大覺而覺悟到世俗諦與真諦;今又重新思慮觀察,叫思維與大思維。在覺之後的思維,叫做「思維」;大覺之後的思維,就叫做「大思維」。思維,也即是了知世間的一切現象,尤其是對吾人從入母親胎中的種種情形,能於禪定中,清楚明白。
於禪定中,識知覺照入胎時最初的陰(投胎識),是過去無明的業如蠟,現在父母精血如泥。過去所造作的行為,已經過去了,稱為「印壞」;而現在託識(投胎),名「色具足」,是名「文成」。即鎔蠟作印,置之泥土上,蠟印自然壞去,而其跡象則顯成印文。「印壞」譬喻死,「文成」譬喻生,以顯死生同時。亦即譬喻十二因緣相續循環之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