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露清流】蟬聲裡的詩意

方華 |2010.08.30
3780觀看次
字級

炎炎夏日,獨坐青藤攀纏的窗邊,一杯清茶,一縷清風,聽蟬聲悅耳,不亦樂乎?想起唐代姚合《閒居》中的「過門無馬跡,滿宅上蟬聲」,不免心中宛然。

翻閱詩書資料,知蟬之記載最早見之《詩經》。《豳風‧七月》云:「四月秀葽,五月鳴蜩。」蟬聲看來自遠古就是季候及農事的標誌。《大雅‧蕩》有句:「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儒學師祖朱熹評注:「蜩,螗,皆蟬也。如蟬鳴,如沸羹,皆亂人意」。然對蟬之鳴唱,卻很少有人覺之聒噪,除非牠叼擾了你的好夢。

庚寅年五月,台灣一代佛學宗師星雲大師書法展在北京舉行,為表示尊敬與祝賀,齊白石再傳弟子景浩以一幅水墨「五德之君 ——蟬」送贈。蟬之五德之譽,出自晉人陸雲《寒蟬賦》:「夫頭上有緌,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食,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候有節,則其信也。」能集「文、清、廉、儉、信」五德於一身,無疑高尚之至。又因漢字「蟬」與「禪」諧音,以此寓星雲大師真是再妥帖不過。

「蟲之清潔,可貴惟蟬,潛蛻棄穢,飲露恆鮮。」這是晉代郭璞的《蟬贊》。詩句說出了蟬出塵不染,飲露餐風的品性。高枝獨處,鳴聲悠遠,宿不居巢,惟露是餐。蟬的這種清高廉潔、孤高自傲的形象,自然成為中國古代文人士子吟賦謳歌的對象、高尚人格的化身。魏晉才子曹植便說蟬「實淡泊而寡欲兮,獨始樂而長吟;聲激激而彌厲兮,似貞士之介心。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

一切景語皆情語。因備受壓抑,自然深羨蟬之自由放聲,故有 :「日暮野風生,林蟬候節鳴。地幽吟不斷,葉動噪群驚。」因懷才不遇,志行高潔,自然托物寓懷,故有:「本以高難飽,徒榮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至於「病蟬飛不得,向我掌中行。」更是充分體現了詩人滄桑閱盡,命途多舛,世態炎涼,傷感迷惘的心境。而深受重用,仕途風光的初唐虞世南,也借蟬表明自己的才負清高。其詩《詠蟬》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成流傳千古的警言絕句。

蟬,大自然中弱小的生命,因其生命、生性的特徵,而被賦予了太多的關愛,未免過於沉重。「生隨春冰薄,質與秋塵輕。端綏挹霄清,飛音承露清。」還是讀這樣的詩句來得輕鬆;「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還是賞這樣的佳句清心。「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還是賞這樣的景致風情雅致。

掩卷品茗,窗外蟬聲依然悠揚,想秋日漸近,正是:「一聲聲斷續,頻報秋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