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以山為師,登山為樂」,是江秀真的人生座右銘。她說,登山學問就是向大自然學習,當中蘊含哲理學無止盡,像是生態、地理、天文等知識,還有團隊合作與管理,且登山時必須低頭,教人懂得謙卑。
「愈上高山,愈謙卑」是江秀真多年登山的最大感觸。她表示,人之於大自然是很渺小的,人定勝天的理論在登高後也不復存在,她不會用「征服」去描述登山歷程,因為「山的寬廣,無可比擬」。
登山樂趣何在?為何許多人寧冒著生命危險爬山?江秀真說,生命與死亡、人性與友誼,都因為登山扎實地體會到,若能自險惡環境下倖存,日後困境與之相比微不足道,只因「最艱難的,皆已走過」。
基於喜愛大自然的心,江秀真大學、研究所皆選擇嘉義大學森林系就讀,目前擔任玉山國家公園保育巡查員,整日與山為伍,也正是投其所好,發揮所長。「我只是想和大自然結合為一體,最適合的工作應該是農夫吧!」江秀真笑著說。
堪稱「登山老手」的江秀真,對山的情感也有所轉變。她說。從前登山的目的就是為了攻頂,之後就是拉開旗幟拍照留念,但如今她不只欣賞沿路風景,觀察以往忽略的動、植物,也會拿起紙筆用心紀錄,過程中盡是感動與啟發。「登山不是目標的追求,而是一種體驗與觀察的過程。」
江秀真表示,台灣山岳世界聞名,群聚超過兩百座三千公尺高的山岳,其自然資源與獨特性絕不亞於其他世界名峰,可惜缺乏完善登山配套機制,像高峰醫療救援不足即是一例。
「落實登山教育,是我日後致力的目標。」江秀真說,未來想運用所學與經驗,推動大學設「登山教育學系」,成立「登山學校」,帶領年輕人接近山林,以大自然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