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當動詞用時,讀「ㄓㄣˋ」,是指拿著枕頭或其他東西墊頭;「戈」則為古代的一種兵器。「枕戈待旦」意謂枕著武器等待天明,用來形容那種心念國家安危,不敢酣睡,準備隨時殺敵的心情。語出《晉書‧劉琨列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祖逖)先吾著鞭……。」
這句話帶著濃厚的浪漫氣質,劉琨用來申明自己殷切殺敵而夜不成眠!話說劉琨原是西晉末年的一介書生,他和好友祖逖眼見胡人南侵,家國殘破,心中十分悲憤,於是兩人約好每天清晨聽到雞鳴就起來舞劍,一方面強健身體,一方面練習高超的劍藝,以立功報國的志氣互相鼓勵,這也是「聞雞起舞」一語的由來。
五胡亂華時,晉朝不得已南遷,祖逖於是帶著一支軍隊到北方去跟胡人作戰。當船隻橫渡江心時,祖逖手握船槳,敲擊著船舷,慷慨激昂地說:「若是不能消滅胡人,我就跟這隻槳一樣。」說完他用力一折,把船槳折斷,然後投入江中。
劉琨輾轉聽到這消息,希望自己也像祖逖一樣為國家效勞,因此在一封給朋友的信上,他悲壯的寫著:「我現在每晚都枕著戈不敢沉睡,盼望趕快天明,好消滅侵犯中原的胡人,常擔心祖逖比我先得手。」後來劉琨由於盡忠晉室,負重望,為鮮卑貴族段匹磾所忌,段匹磾找到一個堂皇的藉口誣陷他:「欲窺神器,謀圖不軌」,終於招致殺身之禍。
有人把「枕戈待旦」誤寫成「鎮戈待旦」,「鎮」指壓制、安定,沒有拿枕頭墊著的意思,所以只能用「枕」而非「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