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助青年畢業一年,在感恩會上向助學人表達感謝之情。左起為陳雅婷、林麗玲、孟金蘭、潘鈺雯、家扶執行長王明仁。圖/記者李祖翔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再苦都不能放棄就學。」幼時窮困的林麗玲,幸運的遇到熱心老師,為她負擔了三年學雜費,長大後,她每學期以自己和老師的名義捐助家扶大專助學救助金兩萬元;另一位孟金蘭,五年來也捐助百萬元就學金,昨天家扶舉辦感恩會,邀有成就的受助童與助學人見面,場面溫馨。
現為設計師的林麗玲,幼年繳不出學費,老師為她連付三年。她無任感懷,決定每月提撥一成收入、省吃儉用存下兩萬元,每學期都捐給家扶助學青年。她說:「老師告訴我,無論如何都要念完書,現在我大專畢業、有好工作。也許不是每人都能遇到好老師,但透過家扶,可以多份機會。」家庭主婦孟金蘭則靠積蓄、投資和先生在金融業的收入,每學期捐十萬元給家扶,幫助青年就學。
家扶邀林麗玲等捐助人及受助者,包括大學畢業一年就當上人壽業務主任的雅婷,和已還完學貸的家扶南區社工員鈺雯,以及十多位在學青年代表,表達對助學人的感激。
雅婷是單親家庭,國中時,父親肝癌過世,隔年阿嬤也走了,剩下行動不便的阿公與三姊弟相依為命,全家靠父親的百萬理賠金過活,期間,她考上國立高雄應用大學觀光管理系,當日本交換學生。畢業後半年升為人壽業務主任、月入五萬,積極「活下去」只為告訴助學人:「我很努力,謝謝妳們在我最艱難時伸援。」
同樣單親的鈺雯則立志到家扶當社工,每月省兩萬五千元,一年就還完高中、大學三十萬貸款,她最想和助學人說:「我要用當社工,把你們的愛傳得更遠。」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王明仁表示,台灣低所得家庭具有大學學歷的比例不到百分之八,遠低於平均水準的百分之二十二,從事臨時工的人口卻高達四成七,無法獲得好教育、難脫貧窮循環,此外受助兒的父母三成八是亡故、二成四離異、一成六為身心障礙者,希望社會幫助他們接受教育、協助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