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各分組會議正在熱烈進行,出席代表最多的產業組昨天周六無休,工商企業代表、環保學者、勞運健將為了打開經濟活路和捍衛信仰理念,脣槍舌劍奮戰整天,令人敬佩;全球與兩岸組索性挑燈夜戰,開會不忘工作,充分展現「拚經濟」的決心,精神可嘉。
這次經續會的過程和成果,難免會被外界拿來和二○○○年召開的經濟發展會議(經發會)比較,但兩者的時空背景迥然不同,不宜完全相提並論。
當年台灣經濟成長首次面臨衰退,全國上下有志一同「拚經濟」,總統府召開經發會,各黨派菁英盡出,為搶救台灣經濟提供短期振衰起敝的藥方,自然備受國人關注,尤其是兩岸組奇蹟式達成「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共識,破除禁錮多年的「戒急用忍」韁索,更博得工商界人士高度肯定。
今年的經續會則是在全球化、自由化競爭激烈情況下,台灣許多長期性、結構性的失衡現象逐漸浮上檯面,因此特別聚焦於台灣永續發展的中長期問題。但受到近來追弊、罷免等政治事件牽連,國親兩大在野黨態度保留,並未正式推派代表參加,立院黨團更執意杯葛,使經續會起步即面臨嚴酷挑戰。
在工商企業和學者專家積極參與、踴躍建言之下,經續會漸漸炒熱了氣氛。但各路人馬思考角度和立場大相逕庭,言論南轅北轍,無形增加達成共識的難度。譬如企業界講究效率,希望經續會針對迫切性經濟問題採取立竿見影措施,而且行動必須劍及履及,學者專家則比較重視長治久安對策,兩者目標急、緩有別。至於環保人士嚴拒各種可能危害環境生態的做法,勞運領袖為勞方力爭較佳的工作條件,短期內對經濟成長亦可能不利,這是必須有的認知。
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孰先孰後,立場迥異者向來各執己見,見仁見智爭論不休。長期而言,兩者必須兼顧、和諧共存,才能達到「天人交融」的平衡點。為求台灣永續發展,與會者若能不分職業、階層、黨派,拋開本位主義立場,全力化異求同,將是這塊土地和居住其上人民最大的福氣。
此外,政府效能組為了強化政府倫理,從釐清「圖利」和「便民」分際,探討「建構廉潔機制,加強偵辦重大貪瀆及經濟犯罪對策,到達成「打擊貪污,整飭官箴」共識方向,轉折之間也相當程度反映了民意趨向,值得申論。
政府將「便民」口號高唱入雲,各機關也採取改善措施,努力洗刷衙門惡名,如戶政單位親切接待洽公民眾,落實禮貌運動,普獲好評。但不容否認,仍有不少公務員為求明哲保身,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態,甚至「積極不作為」。遠雄集團在花蓮開發海洋世界,申請執照就蓋了上千個章,成為政府效能的負面教材。部分委員會型態的政府組織常常議而不決,不能急民所急,如此案例屢見不鮮。
公務員如果收賄圖利自己當然有罪,造福百姓的便民舉措則多多益善。先進國家已無圖利罪名,政府效能組提議刪除《刑法》圖利罪,改訂較完整的《政府倫理法》,俾及早糾舉罪行,防堵貪瀆。方向沒錯,但近來貪腐個案連連,涉及的達官顯要身陷囹圄,社會沸騰,人民有更高的道德要求。經續會資深顧問、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強烈建議政府必須制訂辦法打擊貪污,整飭官箴。終於讓小組會議做出「政府需展現決心提出反貪行動方案」結論。
經續會為求集思廣益,固應爭取朝野陣營和各界菁英代表參加。但並非找人背書,而是要兼容並蓄,傾聽多元聲音,凝聚共識,進而轉化成無堅不摧的國民意志力,有效提升國家競爭力,讓台灣起飛,才能回應與會菁英和國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