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師長反對孩子看漫畫、動畫、上網、電玩等,其實,沒有人能抵擋時代的前進,何況二十一世紀e世代的大浪潮呢?
如果說漫畫是傳統世代的產物,那麼動畫、電玩、3D及科幻電影就是e世代青少年乃至成人的重要休閒活動。對這個區塊完全陌生的人,必然會跟同齡朋友脫節。
動漫畫、電玩跟文字書籍一樣良莠不齊,與其全面圍堵,不如適當指導孩子。有益的漫畫、動畫、電玩、科幻電影甚至比書本還有啟發作用。
在我所見過陣容龐碩、持續最久,且正面影響力極大的是美國拍攝的科幻影集《Star Trek》。
科幻文學必須有科學知識及文學素質,很少作家有能力持續創作完全合乎不斷進步的科學理論的科幻作品。能將科學綿密延展且無限擴充的幾乎只存在於集體製作的科幻作品。一九六六年在美國開播的科幻影集《Star Trek》就是最好的例子(註),在製作過程裡,除了科學專業顧問,並不斷聘請各行各業的專家配合製作,能站在當代科學知識上預想自圓其說的未來時空。使得《Star Trek》成為現代科幻藝術中最接近當代科學邏輯及未來科學理想的作品。這引起許多專家注意,美國的物理學/天文學博士Lawrence M. Krauss特地撰寫《The Physics of Star Trek》一書,嚴肅討論影集與實驗物理不合的部分。為該書撰序的英國劍橋大學教授Stephen Hawking說得很好:「今日科幻小說中的幻想往往成為明天科學的真實成果。」事實上,後來發明摺疊式手機的Dr. Martin Cooper就承認他的設計的確來自《Star Trek》。也有一些太空人承認是受這部影集影響而走向這個職業。
《Star Trek》製作群還出版《技術手冊》,介紹星艦內各種儀器的運作方式。例如星艦經常把人從艦上傳送到星球,《手冊》說明其掃瞄目標物、分解、傳送等步驟。也就是突破當前科技只能傳送訊息的能力,進一步可以傳送物質。在這個假設成立後,Lawrence M. Krauss提出的質疑之一是,影集本身和《手冊》有矛盾。例如「The Enemy Within」影集中被傳送出去的艦長分裂為一善一惡的兩個人,既然是用物質傳送,就不可能和傳送訊息一樣可以複製,蓋物質所包含的分子量是固定的,不可能分裂為跟原來完全一樣的兩份物質。
又如,影集聘請語言學家為克林貢人「創造」語言,這種完全「虛構」出來的語言自成體系,製作群除了出版一本《克林貢詞典》外,還用克林貢文字翻譯並出版了沙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呢。
這樣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嚴肅影集從一九六六年開播,連續播出四個世代,共計七二六集,於二○○五年四月十三日播出完結篇。與這部播出將近四十年的影集,相關的還有十一部電影、電腦遊戲、數百本小說以及位於拉斯維加斯的主題展示館和授權製作的各種衍生商品,伴隨著許多美國人從小到成年的生活,《Star Trek》中許多觀念和語言也融入美國大多數人的文化中,成為流行文化的重要部分。
這樣的影集,不但充實青少年的科學知識、訓練他們的邏輯與推理能力,更對想像力有無限的啟發,實在值得推薦。
註:《Star Trek》影集內容已經經歷四個世代,播出時間達三十多年迄今仍意猶未盡。
(本專欄隔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