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際各種經濟數據顯示,全球景氣已逐漸復甦。我國經濟成長也趨好轉,政府看好ECFA生效及「全球招商計畫」的雙引擎點火效應,預估明年經濟成長率樂觀,上看百分之六點一四,將挑戰十六年新高。
經濟好轉,從進口車市暢旺可看出端倪。今年前七月進口車銷售,比去年同期成長三成六,超過國產車的二成八;其中賓士、福斯汽車都較去年成長近八成,BMW也成長約六成,豐田、凌志約三成。
人力銀行六月的調查發現,超過百分之八十四的大學應屆畢業生表示,感受到景氣回春、就業機會增加,決定一畢業就邁入職場。但就業市場釋出的職缺其實較去年同期略降;不過釋出職缺最多的產業,以科技界的半導體、電腦及消費性電子製造業、光電及光學相關產業為主。
在樂觀中,台北縣上半年度勞動檢查卻發現不一樣的數字。台北縣總計檢查餐廳、補習班及大賣場共五十八處店家,發現違規項目以時薪未滿九十五元最多,高達三成五。
由進口車銷售長紅來看,放心購買高價商品的民眾,屬於金字塔頂端的階層,就是高收入族群。科技業職缺最多也顯示,受惠於景氣好轉的只是高薪、高成長行業。而時薪以九十五元計算,一天上班八小時,每月上班二十二天,月薪僅一萬六千七百二十元,比基本工資還低,遑論更多的是未滿九十五元的時薪。這些現象顯示,經濟榮景背後是貧富兩極化,M型社會日益明顯。
日本執政的民主黨在七月參議院選舉中落敗,癥結在於多年經濟停滯和所得差距擴大;日本正面臨愈來愈嚴重的貧窮問題,貧窮人口愈來愈多。
日本厚生勞動省去年十月公布報告顯示,日本貧窮率達百分之十五點七,每六個日本人中就有一個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也就是有超過兩千萬的貧窮人口。研究貧窮問題的專家說,日本窮人有百分之八十屬於所謂的「窮忙族」,也就是雖有工作,但收入微薄,難以享受生活安全保障。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今年第二季落入貧窮線以下的家庭戶數,總計達十萬八千戶、二十六萬三千人,雙雙創新高。景氣復甦,但貧戶數卻增加;經濟復甦的果實,無法讓社會最底層的人共享。政府全力搶救失業率,卻忽視即使有工作者也可能是「窮忙族」,這樣的現象只從就業率看不出來。
貧窮的主因已不繫於經濟景氣,而是產業結構與政策。寄望經濟景氣復甦以減緩貧窮問題的想法,無異緣木求魚。愈來愈M型化的社會,經濟成長的果實大部分落在有錢人口袋。行政院長吳敦義上任時強調「庶民經濟」,說要增加對弱勢者的照顧,但從窮人增多來看,顯然政府的政策方向和努力還不夠。
經濟發展不能只看GDP,不能只看平均數。政府在拚經濟的同時,也應充分照顧社會弱勢,注意產業政策的配合調整,避免劫貧濟富。失業與貧窮問題是社會潛在危機,增加社會成本支出。使貧窮家庭脫貧,使中低收入者不淪為貧窮人口,是政府必須長遠規畫和注意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