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禪定發相」,已介紹根本四禪及四空定,以下說明「十六特勝」:
二、十六特勝
禪定門中,依根性不同,分為:慧多定少、定多慧少、定慧均等三種。若是慧多定少,為他說「六妙門」;此六妙門,大多會於欲界發無漏。若是定多慧少,為他說「十六特勝」;因為「十六特勝」禪中,慧性少故,必須至上地(色界),才發無漏智。若是定慧均等,為他說「通明禪」;通明禪中,因為定慧均等,觀慧深細,具有引發根本禪的定慧,故從欲界至色界(或無色界),皆能引發無漏禪。
(一)緣起
佛說十六特勝的原因,是初說四諦法時,弟子中不能開悟的人,為他們更說九想觀、八背捨等不淨觀法。修持不淨觀,雖然能去除貪欲,其中又有因修不淨觀而產生厭患心,所以無法證得無漏。故佛陀教導此類比丘,棄捨不淨觀的修法,轉為修持十六特勝;因為在「特勝」法中,有定有慧,具足各種禪定,故稱為「特勝」。
(二)正明發相
甲、第一至第五勝處──「身念處」
若將十六特勝,橫對四念處,從知息入、出,有五特勝,並屬於「身念處觀」。
1 特勝發時,知道氣息入時,知其息從鼻、口、經咽喉、胸、心至臍部。
2 亦知息出時,知其從臍、心、胸、經咽喉、至口、鼻,亦知息的長短。
3 知息來無所從來,知去無所從去;見息入無積聚,息出亦無分散;對應四禪八定的話,屬於欲界的「粗細住」。
4 若覺其身如雲似影,又覺出入息遍身毛孔,覺身空假不實,無常生滅。若約根本四禪而言,是欲界的未到地。而且根本四禪誠屬闇證,如同沒有身體、床鋪等,但不是真正的沒有;如同把灰覆蓋在火上,愚笨的人以為沒有火就輕輕蹈過。今十六特勝具有觀慧,見息遍身,而定心明淨安隱,故與四禪的闇證不同。
5 又,行者因覺息遍身,忽發得初禪定,心眼開明,見到身中三十六物,如開倉庫見穀、粟、麻、豆,臭穢可惡,此時方知三十六物,皆由四大而有,其中一一無我,亦無我身,此時即除心行粗受。若對應根本四禪的話,即是初禪的階位。(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