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三十一歲蔡昀潔十一歲罹患幼年型糖尿病,從此大小病不斷,開過十多次刀,四年多前開始洗腎,兩度置放心臟血管支架。她因等不到換腎,本月初併發心肌梗塞離世,單親媽王美影雖然萬分不捨,仍照孩子的願望,捐出全身做醫學研究,希望用行動鼓勵更多家屬同意器官捐贈,相同的悲劇不要一直發生。
根據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統計,台灣近年器官捐贈人數雖未減少,但捐贈重要器官的比率卻下降,以腎臟為例,去年與今年比較,去年器捐有兩百一十五人,腎臟有兩百二十六顆,比率為百分之五十二,今年到七月底,器捐有一百三十人,腎臟只有一百零九顆,捐贈比率為百分之四十一,較去年、前年都下降約一成。
而心臟與肝臟的情況也相同,今年到目前的捐贈比率也比去年、前年下降。但捐贈眼角膜的比率卻攀升,前年、去年的捐贈比率分別為百分之六十七與六十六,今年升為百分之七十一。
學會對這種現象感到憂心,擔心在移植人力及宣導不足下,器捐將成為「只是一種口號」,有人捐但真正受惠者卻少。
學會理事長李伯璋表示,捐贈重要器官減少主要原因是醫院人力不夠,摘取器官從判定腦死到快速摘取,需要團隊運作,許多醫院參與移植的醫師只有一、兩人,加上摘器官與移植花時間又不賺錢,醫院根本不想做,甚至有死者家屬願意捐,醫院卻不通報、不運作。
而醫院為了省麻煩,乾脆只摘取器捐者的眼角膜,其他的器官都浪費掉,他計畫在南部推行跨院際的合作,各家醫院相互支援人力,增加器捐動力,防止這種失血的情況繼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