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治療失智症藥物雖有健保給付,但目前已給付的藥物,也因為每一年嚴格限制患者的退化程度,不少家屬最後都只能選擇自費。健保局預計九月還會再開放重度失智症藥物的給付,不過有醫師卻批評給付條件嚴苛。
「有了重大傷病卡,只有省掛號費而已。」照顧罹患失智媽媽已八年的陸小姐說,媽媽發病至今,還能自己吃飯、行走,「都是花錢堆出來的」。她每次想到每年繳的健保費那麼多,卻得不到健保的幫忙,就覺得不合理。
國內有十七萬名失智症患者,由於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更預估一年會增加一萬人,失智症也被列為重大傷病之一;但失智症患者的家屬,就醫時卻常碰壁。
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患者每年申請失智症用藥給付時,必須重新評估,如果比患者第一次通過用藥時的評估退步兩分,健保就不再給付。
林口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批評說,從沒聽說其他藥物也有這種「邏輯」;但失智症卻是病情一加重,健保反而不給付藥物。
今年九月,健保局預計將通過給付藥物「愛憶欣」治療重度失智症,看似美意,但給付條件先排除臥床、無法行動的患者,而且患者之前若使用過其他藥物治療,也不符合給付條件。
湯麗玉說,健保對失智症藥物給付限制多,常讓一些醫師覺得「無利可圖」,更對失智症需求的開立重大傷病卡、申請外籍看護等繁雜事務覺得麻煩。
面對家屬、醫師質疑,健保局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沈茂庭表示,由於健保財務吃緊,資源要用在刀口上,失智症藥物的療效相對不是那麼明顯,因此給付時才會採取比較嚴格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