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協議(ECFA)於今年六月底完成簽署,待立法院通過後,便正式生效。ECFA的簽訂是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重要指標。明年一月一日,台灣第一批受益產品,包括七項石化產品、十八項紡織產品、八項鋼鐵產品、七項金屬製品、二十六項機械產品、四項電子電機產品,以及二項醫療器材,將首先實現降稅目標。
近來兩岸氣氛有些詭譎,首先是大陸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表示,撤除福建沿海導彈,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根本利益。撤飛彈困難不大,主要是堅持一個中國。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在華府「美國企業研究院」演說的內容,因被媒體引申報導為賴幸媛要求中共應廢除賦予對台動武法律依據的《反分裂國家法》,近日受到大陸媒體的關切,賴幸媛的言論,也被視為馬政府升高尖銳言論的動向。加上大陸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亞飛日前在演講中,首度具體指出「九二共識」就是「各表一中」,引起我方不同的解讀。
馬總統上任兩年多,兩岸關係獲得空前的和諧與互利,雙方皆表現了善意與尊重,不僅為兩岸人民所樂見,也為國際社會所稱道。兩岸所以能夠如此快速的發展,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雙方的自制,明白在交往中必須「正視現實、擱置爭議」。如果一直在名稱等事項上計較,終將一事無成。中共領導人胡錦濤提出「建立互信、求同存異、擱置爭議、追求雙贏」;兩岸才陸續簽了多項協議,並積極開放大陸人民來台觀光。今年七月間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再訪大陸,馬總統特別請吳主席代向胡錦濤主席轉達「正視現實,累積互信,求同存異,續創雙贏」,作為對下一階段發展的原則與願景。
要在ECFA之後「續創雙贏」,最重要是將ECFA的後續工作做好;ECFA僅早收清單的部分就要分三年完成,這三年還有很多的協商要進行,且早收清單完成後,後續的項目及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需要做的事很多,實應避免再陷入「一中」的爭議。
馬總統在過去兩年內一再重申兩岸應該「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先急後緩」的原則循序漸進。因為文教經濟議題比較容易獲得共識,而且在台灣也比較易得到人民的認同;政治問題現階段時機尚未成熟,且文教觀光與經濟讓大家感到兩岸合作的成果後,將來談和平協議等,自然水到渠成。
自從兩岸頻繁交流,兩岸間的經貿合作已開始讓各國倍感壓力,南韓《朝鮮日報》在報導中甚至發明一個新英文字「Chaiwan」,顯現兩岸合作宛如「出閘猛虎」的經濟威力,如今南韓與日本也積極與大陸洽商經濟合作協議可見一斑。兩岸關係合則兩利,但在合作的過程中,重要的是求同存異、擱置爭議,才能續創雙贏;所以早就該從「一中」的泥淖中脫身而出,在更高更長遠的層次上,為人民謀福利,為兩岸開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