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對寫作的人都有刻板的印象,總以為作家的生活規律很差,或者有一點悲觀厭世,所以作家總和自殺連接在一起。
日本的川端康成在獲得諾貝爾獎後就以瓦斯自殺了,死前還喃喃自語:「這條路上真的很擁塞。」話中所說的路,到底是救護車所走的送醫的路,或是黃泉之路,至今無人能解。聽說川端是因為感歎年華老去而自殺,有一點武士道文人的精神。而寫《潮騷》和《金閣寺》的三島由紀夫,自殺的方式更加慘烈,三島一生為了實現軍國主義而行動,卻不見容於戰後的日本社會,他切腹自殺的手法有點類似幕末時代擁幕的西鄉隆盛,實現武士的極至,寫時代小說的司馬遼太郎說 ;「日本人愛櫻花,尤其是盛放時飄落之櫻。」暗指武士道精神,就是探索死亡真相而已,人應該像櫻花一般盛開時死去。
但是西方作家很少日本文人的修行,所以自殺的因素也不盡一樣,例如有硬漢作家之稱的海明威,就在創作靈感枯竭時選擇自殺,可見靈感幾乎是作家的精神養分,而為了豐富靈感,作家不能只在家中坐,他不得不在單調的生活中上山下海,尋找素材,所以海明威到歐洲參加戰爭,體驗戰爭中的人性和殘酷,所以有《戰地春夢》和《戰地鐘聲》兩書,他也到非洲狩獵,所以寫出了《雪山盟》和《太陽依舊上升》。一九二一年,海明威為了體驗歐洲來到巴黎,結果卻體驗了貧窮,但是他卻認為,那一段最窮的日子,也是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他經常因為沒錢吃午餐,所以躲進美術館以看畫來忘掉飢餓,可是他萬萬也沒想到,這幾年的巴黎生活,救了他的靈感。
一九二七年,海明威回到美國後隱居古巴,一九五二年發表《老人與海》,一九五四年獲得諾貝爾獎,當海明威爬上文學頂端時,卻發現自己靈感枯竭了,酗酒加上憂鬱症,使海明威活在痛苦中,一九五七年,他的第三任妻子建議他重返巴黎散散心,這一年,距離他離開巴黎已經三十年了,當他進住麗池酒店時,一名年老的侍者告訴海明威說:「你有兩只皮箱已經存放地下室很久了。」原來是海明威離開巴黎時,忘了帶走隨身的行李,這裡面所存放的幾乎都是記錄他在巴黎生活的素材,和巴黎文人交往的舊照,有了這些東西,使海明威重燃寫作的熱情,完成了散文集《流動的饗宴》,可惜這本集子卻鮮少人知道,其中有一篇文章提到靈感,他是如此形容的:「寫作的靈感就像是一口井。我已經學會不要一口氣把井水提乾,讓井底還有水時就停筆,然後讓夜裡的地下泉水再度把井水添滿。」說實在,在巴黎的生活中,海明威一直奉行他的寫作哲學,他每日清晨起身,寫作兩小時後就出外散步,到博物館或咖啡店,或在塞納河畔散步,他有時候窮到沒有午餐吃,用觀賞名畫忘記飢餓。
一九六一年,海明威發表了《流動的饗宴》後,自覺再也寫不出作品了,因此舉槍自殺,留下《激流灣中的島嶼》和《伊甸園》遺作。
對於一個作家而言,海明威奉行生活找靈感,他也知道不能對靈感深井的水濫用,他卻沒想到,再深的井水還是有枯竭的一天的,因為那是上天的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