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上的珍珠】論藏書票藝術發展(四之二)

文與圖/潘青林 國立台灣文學館提供 |2010.08.11
902觀看次
字級

歐洲發展

十六世紀的活版印刷術更為普及,自然出版業與書局也隨之日益興盛,在民眾有更多機會接觸書籍的同時,知識的逐漸普及更影響社會文明進步的成長。此種良性循環之下,許多商業行為與利益隨之產生,其中之一即是藏書票的委託案亦開始增加,其中最著名的是被稱為「藏書票之父」的德國藝術大師杜勒(Albrecht Durer  一四七一~一五二八),於一五○三年之前即為 Willibald Pirckheimer 創作的藏書票(圖一),據統計,他至少曾經創作過二十款以上的藏書票。

木刻版畫的技術當時在歐洲已常見,而此時期大量出版的書籍,亦多採取版畫作品來當插圖,因此許多十七世紀的藝術家,在接受書籍插畫工作的同時,亦接受藏書票的委託案來增加營收,其中皇室成員與宗教界重要人士,是這波書籍與藏書票訂製風潮的主要帶動者。

隨著歐洲殖民者於十六世紀的開始崛起,十七、十八世紀其強大的勢力將藏書票藝術隨之帶往美洲與澳洲,深深地影響了往後藏書票藝術國際間的發展,儘管在殖民初期,各殖民地的藏書票均是殖民者由母國所帶入,但是隨著後代子孫對母國記憶的遺忘,均逐漸於十九世紀發展出有當地風格的藏書票藝術。

儘管德國是藏書票的起源地,但是英國殖民者的強大勢力,將藏書票藝術隨之往美洲與澳洲傳送,以藏書票藝術的推廣角度上來觀察,英國是真正將藏書票藝術推廣於國際間的最大推手。

美洲發展

真正於美國創作的最早藏書票,是由丹恩(Stephen Daye一五九四~一六六八)於一六四二年所印製,但是藏書票藝術由殖民者傳入美洲之後,於十八世紀並未真正普及,還是僅限於上流階層人士使用,而且藏書票作品還是多委託英國藝術家創作與印製,再寄給身在美國的英國殖民者使用。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批英國殖民者的後代子孫,因為生長並受教育於美洲,對於英國的一切習性與風俗的記憶顯得逐漸模糊,於北美洲境內的殖民者後代儘管仍使用藏書票,但是漸漸選擇美洲當地的藝術家來為他們創作,美洲的藏書票風格,開始由北美洲發源出屬於自己創作風格的藏書票。

在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 一七七五至一七八三)結束後,波士頓、紐約與費城等地的印刷業興盛,藏書票的需求量亦隨之增加,當地的美國藝術家們開始被委託製作書籍插畫與藏書票。

亞洲發展

亞洲在藏書票發展的起步上,日本是最早接觸到藏書票藝術的國家。一般說來,「明治維新」是從一八六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睦仁天皇舉行即位大典,設年號為「明治」開始,主要是提倡學習西方文明的文化及風俗,不僅開始將西方著作翻譯介紹給日本國民,亦選派日本留學生遠赴英、美、法、德等國家留學,開啟了日本與藏書票藝術接觸的契機。

早期的日本藏書票,很明顯地受到歐洲的影響極大,齋藤昌三於〈藏書票大要〉一文當中,指出早期藏書票藝術剛傳入日本時,因為不知道該藝術是要另行印製於紙張再黏貼書中扉頁,所以出現了直接印製在扉頁上的情形。以一枚一八七二年(時值中國清穆宗同治十一年)因日本文部省創立,特請當時駐英大使森有禮,在英國委託製作的藏書票來看(圖二),當中有「明治五年」和「文部省創立」字樣。於一八八七年創立的日本聖公會,有一枚「日本聖公會東京地方南部監督笪眱砦秶砦印」藏書票(圖三),由票面中明顯地看出深受歐洲徽章藏書票影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