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映禎台北報導】沙塵暴是敏感體質的過敏源之一,環保署最新研究發現,當沙塵籠罩時,大氣中的細菌、真菌數量,會較平日增加五至六倍以上,並可能隨沙塵顆粒進入人體。環保署提醒,有呼吸疾病、哮喘者,沙塵暴期間外出須戴口罩。
環保署指出,這些挾帶的菌類是否造成人體負面影響,仍須進一步研究。但沙塵顆粒進入人體,確會影響健康,例如較小顆粒無法藉由鼻毛過濾,對有呼吸疾病、哮喘、抵靠力較差者,沙塵暴期間外出須戴口罩。
台灣與日本、韓國同處於東亞沙塵暴下游路徑。侵襲台灣地區的沙塵暴,約略於每年十一月至隔年五月間發生,其影響時間,短則數小時,長則達三至五天。除了造成大氣中懸浮微粒濃度增加,導致空氣品質不良外,這些經長程傳輸的沙塵是否挾帶微生物,影響人體健康,引發民眾關切。
環保署今年三、四月採集沙塵檢驗,發現其中所含真菌數量,為平時的五至六倍左右,且真菌數量為細菌的二十倍。環保署表示,這些真菌、細菌附著在沙塵暴底端,隔絕紫外線,因此存活率大,而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潮濕,是微生物適合生長環境。
而禽流感等病毒是否會隨沙塵暴傳播,環保署表示,病毒一離開宿主,短時間內就會死亡,因此,經沙塵入侵台灣的可能性不大。